本报讯近年来,青岛市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着力抓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构筑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框架、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这“三件大事”,实现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向着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奋斗
目标大步迈进。
“三件大事”于2003年4月正式写入市九次党代会报告,成为全市上下奋斗的宏伟目标。三年来,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三件大事”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一轮发展的骨干项目已基本落实,确定的第一轮生产力布局调整基本到位。目前,我市现代化大工业体系基本形成,事关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项目进入国家布局;“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得到全面实施,现代化城市框架基本确立;城市核心竞争力有了明显提升。
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青岛从自身基础条件和特色优势出发,发展港口、旅游、海洋三大特色经济,建设家电电子、石油化工、汽车机车造船、新材料四大工业基地,加快形成家电、电子信息、石化、汽车、造船、港口等六大产业集群。为打造结构优化、发展协调的新型大工业体系,我市始终坚持国家大企业、外资大企业、本地大企业和民营企业“四轮驱动”战略,努力形成国家级企业、外资企业和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本地企业“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近年来,我市在积极引进丹麦马士基、韩国GS等国际知名大公司的同时,加快对中石化、一汽、中海油等国家大企业的引进步伐,使青岛的产业发展方向始终与国家产业政策相一致,在产业发展上获得更大的助推力。此外,我市进一步完善扶持海尔、海信等我市骨干企业在本地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提升企业发展水平。“四轮驱动、民营为先”,我市出台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28条政策,设立了民营及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和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专项资金。仅去年市级财政用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资金就达到4500万元,进一步优化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有效地促进了民营经济大发展。近年来,1000万吨大炼油项目、海西湾造修船基地等一批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家电、电子、汽车、造船、石化、港口等重大项目相继开工;中船重工、中国铝业等一批中外大企业纷纷来青投资,使我市形成了“国字号、大企业、多品牌”的产业格局。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六大产业集群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40%;金融、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以上。
为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框架,我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全面实施“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近年来,在编制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生态市规划、滨海公路沿线组团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同三高速青岛段、流亭机场扩建一期、东西快速路等一批重点交通工程交付使用,滨海公路、海湾大桥、胶济铁路电气化改造青岛段、国际帆船中心等一批城市功能项目开工建设,滨海步行道市区段、汇泉广场改造、崂山巨峰、海底世界等一批旅游特色项目相继竣工,重点河道综合治理、小街小巷整治等一批民生环境工程陆续完成。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720亿元。目前,西海岸经济重心基本形成,大造船、汽车等项目已投入建设,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滨海公路、海湾大桥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鳌山、琅琊等重点发展组团进度显著,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效果突出。我市正在迅速启动第二轮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国际机场、港口、国际邮轮码头和现代化城市框架建设步伐,努力实现青岛新一轮的大发展。
为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我市全力打造最佳人居、创业和发展环境。机关建设是一个城市竞争力的核心,也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近年来,我市通过深化“五项工程”、建设“四型机关”、实施目标绩效管理等工作和开展“三快一提高”、“双学三创”、“创建高绩效机关,做人民满意公务员”等工作,加强了机关建设,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转变了机关工作作风,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并涌现出“百名优秀处长”等先进个人和集体。为推进“平安青岛”建设,全市各级各部门围绕切实维护政治安全、信访安全、社会安全、生产安全“四个安全”,努力把青岛建设成为全国最安全、最稳定、最和谐的城市之一的目标,不断拓展平安创建领域,提高了平安创建水平。为推进“文明青岛”建设,我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并通过开展市民月、“三访谈”等活动,坚持问政于民、听政于民、议政于民。据统计,仅去年一年,我市就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等全国性的荣誉称号23个,成为享誉中外的“品牌城市”。(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