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6月,我国著名科学家彭加木率领一支科考队穿越罗布泊,不幸遭遇缺油缺水的危机,彭加木同志在独自外出寻找水源时失踪,这一消息传出之后,国家动用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发起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搜寻救助行动,但
由于罗布泊条件极为恶劣,始终未能有所发现。当时,全国人民都心系彭加木,各种有关彭加木的消息更是广为传播。时隔26年之后,探险队再次前往罗布泊寻找彭加木的遗体,不仅仅是为了解开一个谜,也不只是要征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是在延续和寻找一种精神。
作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加木曾三次前往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为罗布泊的科学研究和未来开发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他对罗布泊情有独钟的科学实践,体现出那个年代的科学家热爱祖国、不畏艰辛、身体力行、不求回报的宝贵精神品质。彭加木的这种精神,在许多年里,一直成为我国科学、文化、探险界人士对罗布泊进行不懈探寻的动力,成为一种人格源泉。在他失踪20多年的时间里,国人对罗布泊的研究从未停步,对楼兰古国的文化搜寻与重建也始终在继续,探险人士对罗布泊的意志征服更是不曾止歇。彭加木是一个谜,也是一种怀念,更是一个符号和精神地标。对他的寻找,完全可以看作是对一种精神的召唤,这也是此次西行探险活动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我国的科学水平与20多年前相比,有了非同寻常的进步,但我们也不能不认识到,改革开放初期在科学界所弥漫的思想活跃、使命感强烈、不求名利的气氛,在当今是有所失落的。在今天的科学界,存在着令人不安的急功近利、沽名钓誉的风气,学术腐败和论文作弊、科学家过度参与商业炒作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科学家的整体形象,著名科学家、中科院院士邹承鲁更是总结出科学界存在“七种不道德行为”。有鉴于此,科学院前几年还专门出台“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以求净化科学界的道德空气。
要想扭转科学界的不良风气,首先当然是要建立起一套与时俱进的学术制度,其次要让科学家接受公共舆论的监督与批评,但不可忽略的是,重建科学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科学研究作为人类最为卓越的精神活动之一,不可能只局限于非道德化的纯粹实证,不可能不受到精神氛围的影响和引导,不可能不从文化环境中获取启示和力量,因此,在科学界重建“彭加木精神”,不仅不是一种过时的噱头,反而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公众的深切期盼。
中国的科技创新正处于历史性的重要关头,在这个时候,人们出发寻找彭加木,整个社会重新关注彭加木,让我们得以与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再度相逢,对此,我们应该表示感谢,我们更应该觉得幸运。(蔡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