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元扶贫贷款强行发放 贷款项目与百姓利益相冲突,没带来“福音”反招骂声一片
据新华社电 6年前,甘肃定西市安定区(原定西县)争取了一笔亿元扶贫贷款给农民修梯田、打水窖,6年后的今天,这笔巨额资金不仅没给农民带来“
福音”,反而引来当地农民、银行和村干部的一片骂声…… 贷款修梯田农民不认账
家住南二十铺村的景春明一辈子种地过日子,没欠过谁的钱,然而没想到的是,到老了,却莫名其妙地欠了银行3000多元的贷款。“还钱没有,大不了把地收回去。”这位老人激动地说,“事先我们也不知道是贷款,推完地的第二年才突然说是贷款,要签字、盖章,早知是贷款修梯田,我们就不修了。修了梯田又有什么用,现在都退耕还林了。”1999年,国家在甘肃的安定区和会宁县分别安排了1亿元的扶贫基础工程贷款,要求各地在2到4年内完成。根据这项计划,从2000年开始,在两年时间里,中国农业银行向安定区发放了9000多万元的扶贫贷款,贷款项目为机修梯田和集雨节灌。当年,村镇干部用这一贷款为景春明家修了十多亩梯田,其中6亩地现已退耕还了林草。
贷款近亿元为农民修梯田、打水窖,农民却不认账,这是中国农业银行万万没有想到的。
村干部私刻印章完成任务
记者了解到,当时,为争取资金,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安定区政府采取的是“分贷伙用分还”的贷款办法,即先由各村集体修梯田、打水窖,后由乡镇、村验收,再由村干部集中收集农民印章办理贷款,贷款额按照每户农民承包土地的面积分摊。当村干部在项目验收后准备集中办理贷款时出现了问题:大多数农民都不愿签字、盖章。接受采访的农民告诉记者,他们没有见到一分钱,事先也不知道是贷款修梯田,否则根本不会同意。
农民不愿签字、盖章,县乡干部又催得急,无奈之下,一些村干部只好花钱私刻农户印章给农民统一办理贷款。
虽然嘴上硬,说不还钱,但这笔贷款还是让淳朴的农民提心吊胆。提起这笔扶贫贷款,不少村干部也是一肚子怨气,出了力反而被农民背地里骂。
1亿元贷款谁埋单?
1亿元扶贫贷款使农民提心吊胆,银行8000多万元资金也遭受损失,这是当时制定政策的人料想不到的事。为什么扶贫的大好事却变成了这样的结果?
记者发现,老百姓并不是不愿贷款搞建设,当地一些农民为了找资金还找关系求贷款,然而当上亿元扶贫贷款到来时老百姓却唯恐避之不及,主要是由于贷款项目与老百姓利益相冲突。
一些基层干部反映说,1亿元扶贫款引来“怨声一片”,暴露出我国扶贫投入机制的一些问题,值得反思,今后再也不要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