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登陆中国,第一次有中国城市冠名的帆船参赛,第一次有中国船员参赛,第一次有中国制造商建造的帆船参赛……当世界帆船顶级赛事克利伯环球帆船赛船队抵达青岛时,“第一次”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4月3日,阴有小雨。青岛帆船基地内龙腾虎跃,锣鼓震天。世界帆船顶级赛事克利伯环球帆船赛
船队首次登陆中国,登陆立志打造“帆船之都”的青岛。 自1996年由罗宾·诺克斯·约翰斯顿爵士创立以来,这项跨年度赛事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本次(2005-2006年)是第五届。 2005年,世界航博会在上海召开。借此机会,上海想将这项赛事揽下。消息传出后,青岛奥帆委马上向克利伯组委会提出了更具有说服力的想法:“众所周知,青岛帆船基地是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场地,而且,我们今后立志将青岛打造成帆船之都,将克利伯放在青岛举行将会引起更大的轰动。”面对一系列成熟诱人的条件,克利伯组委会决定将本年度第六赛段的登陆地定在青岛帆船基地,并为青岛免去了100万美元的报名费用。
青岛人影响“青岛号”
考虑到克利伯帆船比赛是一项环球赛事,如果冠名参加这项赛事,将扩大青岛在国际上的影响。于是,青岛方面又下定决心冠名一条帆船参加比赛。2005年9月17日,由青岛市政府赞助冠名的“青岛号”在英国利物浦阿尔伯特码头诞生。青岛号由世界知名游艇设计机构迪布瓦造船厂设计,由上海红双喜承建。船长20.8米,宽5.76米,桅杆高24.5米,吃水深度为3米。2005年9月18日,青岛号和其他参赛船正式从利物浦启航,开始了这次大赛的航程。 随后,曾驾驶“海尔-青岛号”完成中国沿海行壮举的青岛人郭川被推荐加入了青岛号参加比赛。对于青岛人来说,郭川是个很出名的人物。他除了完成中国沿海行的壮举之外,还曾完成过访问日本下关的活动。在2004年,他被评选为“感动青岛十大人物”之一。
郭川踏上青岛号之前,船上早已经有了很多中国元素,中国结、大熊猫玩具最为常见,有好学的船员甚至早已着手学习汉语了。“你好!”是郭川上船后听到的第一句中国话。最让郭川感到吃惊的是,他的队友们还十分熟悉中国的吉祥数字:八和六。以至于在比赛中,他们也会念叨:“我们可以跑第六或者第八,但坚决不能跑第四。”
两瓶啤酒的父爱
4月2日,阿兰·道斯吃过午饭早早就赶到了青岛帆船基地。儿子的参赛让他不得不时刻关注着比赛的进程。马瑞克·道斯——阿兰的儿子是青岛号上的英国船员。阿兰说,“我有四个儿子,马瑞克是最小的。在参赛之前,马瑞克和我一样都是帆船运动的门外汉。可不知道为什么,他就突然通过网络报名参加了这项比赛。规则规定,只要年满十八周岁,身体健康的人都可以参加这项赛事。马瑞克具备了参赛的一切条件。他之所以选择青岛号,是想在与众不同的船上做与众不同的事。” 阿兰说,他一直很担心儿子的安全,“他还是个小孩子。”当现场工作人员告诉他青岛号的设施非常先进的时候,阿兰的心依旧悬在半空中,“泰坦尼克号的设施也很先进……”他表现出来的父爱似乎不允许任何人怀疑。
4月2日,青岛号没能抵达。阿兰失望而归。4月3日一早,他又出现在了帆船基地。这一次手中多了两瓶青岛啤酒。一瓶已经打开了,他不时喝上一小口,他说剩下的那瓶留给儿子。下午,身高1.9米的马瑞克下船了,父子拥抱亲吻之后,马瑞克有些不好意思了。
因为过于激动,父亲把留给儿子的啤酒也打开了,而且喝得只剩下了一小半……
维多利亚号的痛苦
克利伯环球帆船赛之所以吸引人,主要是因为比赛本身具备很多不确定性。
按照组委会的通知,克利伯船队4月2日晚上9点就能抵达青岛帆船基地。谁知道还不到9点,组委会又通知说,第一艘船可能要推迟到10点抵达,已经上船出海接应的记者得到消息后又返回到岸边。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快到10点了,记者又冲上了船,但组委会又通知说,船队最早要4月3日凌晨3点才能抵达。而这个消息,也被证实是不确切的。
不过最痛苦的还是维多利亚号。在抵达大公岛海域的时候,维多利亚号一直是领先其他船只,但在距离终点只有3海里的时候,维多利亚号突然遇到了退潮,在反风向和海水退潮的双重影响下,他们一下子又向后退了5海里。利物浦号则借此机会后来居上,意外地获得了青岛站冠军。
郭川的小小遗憾
在青岛号抵达青岛帆船基地之后,现场的欢庆活动达到了高潮。“这将是我、所有参赛船员以及所有参与到这项赛事的人们最难忘的一段美好时光。”热闹的场景使克利伯组委会运营官考林先生兴奋不已。 与考林的兴奋相比,青岛号上的青岛人郭川却很冷静。他给记者们讲了一个小故事:当我们青岛号从新加坡启航的时候,很多中国人都以为船上都是中国人,但看到只有我一个的时候,大家都很失望地走开了。“对于我们来说,参加这次比赛只是一个好的开始。今后,我们要争取不仅有中国的船队参赛,而且还要有更多的中国船员参赛。”郭川说,要想更好地发展中国航海比赛,中国人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参与和完善。(于欣
胡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