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揭秘宝马在中国的生活
汗血宝马流汗不见血(图)
日前,本报记者奔赴廊坊马场,揭秘传奇宝马——汗血宝马在中国的生活。马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对宝马5年的照顾中,并未见到过其流出“汗血”的情况。“我请教过土库曼斯坦这方面的专家,他告诉我,所谓的汗血可能是由于马的皮肤较薄,奔跑时,血液在血管中流动被看到所致。”
土库曼斯坦赠送国礼 在中国生儿育女核心提示传奇宝马的中国生活
昨日,土库曼斯坦总统萨帕尔穆拉特·尼亚佐夫来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6年前,尼亚佐夫总统曾将一匹名为阿赫达什的汗血宝马送给我国领导人。2002年6月,这匹马乘专机抵达天津,开始了一段汗血宝马在中国的故事。近日,记者奔赴廊坊马场,揭秘传奇宝马在中国的生活。
适应新家一个夏天调理肠胃
初抵中国,阿赫达什首先经过了45天的隔离期,然后才被运到廊坊的马场。当时正值夏天,阿赫达什对当地的气候表现出了不适应。马场经理刘忠原告诉记者,它在家乡的马场位于该国首都的南郊,纬度虽然和廊坊差不多,但是在当地如果待在树下的阴影里,非常凉快。中国北方闷热天气让它有些不习惯,出汗比正常情况多。
不仅如此,阿赫达什来到马场后,进食草料的量时少时多。经过研究,饲养员发现,它在家乡时,草料中的苜蓿草占有很大比重,而廊坊马场所用的草料中,禾本科草占的比重比较大。
“迁移必定会带来生活习惯上的改变。这些都是驯化的一部分,需要耐心和科学的调整。”工作人员在饮食结构、进食时间等方面的细心调整,经过一个夏天,阿赫达什逐步适应了在中国的生活。“可以说,阿赫达什是很快适应了中国的生活,除了偶尔有些消化方面的问题,这5年来基本没得过病。”
马场生活宝马不搞“特殊化”和人十分亲近
早上9点,记者见到阿赫达什时,它正在一个木栅栏围成的圆形户外场地里晒太阳,这是它每天早晨的必修课。它体型微瘦,四肢修长,走起来步伐十分轻盈。一身黑色的毛皮,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长长的脖颈上黑色的鬃毛让它显得十分精神。见到刘忠原,它立即走了过来,用嘴叼刘的手。“这是马表达亲近的一种方式。”
住在集体宿舍
走进阿赫达什所住的马房,左右各有一排马圈,墙面上两米处左右有窗户。中间为两米的通道,连通着两个门,房内配有风扇,可以增加通风、降低温度。走进后,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草料的气味,只有很轻微的马粪味。
每匹马有自己的“单间”,阿赫达什的“房间”为4米×6米,与其他成年马的房间面积相同。唯一的不同处是铁栅栏外挂着一张红色的标签,上面注明为土库曼斯坦总统送给中国领导人。房间里面铺着干草,有水龙头和水池,保证马匹有干净的饮用水,靠近通道的地方有一个塑料桶,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投放精料的地方。
食谱科学调配
刘忠原告诉记者,马场所用的科学化养殖方式与阿赫达什家乡的马场有很大不同。每天除了草料还要定时投放燕麦、玉米、维生素等组成的精料外,各种成分的比例都经过研究和反复试验。例如目前正处于配种期,阿赫达什的饮食中增加了蛋白质的含量。
享受种马待遇
阿赫达什送到中国来之后,一直按照种马的方式喂养。早上进行清洁工作后,在户外进行自由活动和晒日光浴,中午11点左右回马房进食,下午有一定的时间,驯马师骑着它进行各种体能锻炼。这种锻炼不同时期在训练量上会有调整。同时,刘忠原告诉记者:“每天它有自己的生活规律,我们尽量不破坏这种规律,让它自然地生长。”
生儿育女宝马的孩子不太多儿子将来练马术
“那就是阿赫达什的女儿‘秀凤’。”顺着刘忠原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匹一米五左右的小母马。这是2004年阿赫达什与一匹纯血马生下的。在另一处围栏里,记者见到了一匹小公马,刘忠原摸着它的头,微笑着告诉记者,这是阿赫达什的儿子。“再等几年,根据发育的情况,我们将会选择马术项目来让它们训练。”
老婆都不是同种
来到中国时,阿赫达什8岁,正值壮年。但由于国内没有同种的母马,而购买的费用太高,所以,从来到廊坊马场的第二年开始,它便与阿拉伯马、纯血马交配。
马到中年仍交配
至今,阿赫达什已经有二十几个自己的孩子,在同年龄的马匹中算是数量很少的。目前,它的后代很多在国内的各大马场、马术俱乐部中。现在,阿赫达什已经12岁,属于马匹的中老年期,但刘忠原告诉记者,它的交配能力仍旧很好。
准备配种先挖坑
记者到达马场时,正好有一家马术俱乐部将自己的母马运到这里,准备与阿赫达什进行交配生产。由于母马的个头较大,刘忠原和饲养员郭永新开始商量在土地上挖个坑,让两匹马高度合适,可以顺利交配。
揭秘宝马“汗血”说法应属讹传饲养员从未见汗血
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大宛在凶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葡萄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关于流汗血的故事在中国流传了一千多年,对于这种现象的原因,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有学者认为是一种寄生虫导致的,有学者认为马匹在奔跑时体温上升使得少量红色血浆从毛孔中渗出。
土库曼斯坦赠送国礼 在中国生儿育女核心提示传奇宝马的中国生活
昨日,土库曼斯坦总统萨帕尔穆拉特·尼亚佐夫来中国进行国事访问。6年前,尼亚佐夫总统曾将一匹名为阿赫达什的汗血宝马送给我国领导人。2002年6月,这匹马乘专机抵达天津,开始了一段汗血宝马在中国的故事。近日,记者奔赴廊坊马场,揭秘传奇宝马在中国的生活。
适应新家一个夏天调理肠胃
初抵中国,阿赫达什首先经过了45天的隔离期,然后才被运到廊坊的马场。当时正值夏天,阿赫达什对当地的气候表现出了不适应。马场经理刘忠原告诉记者,它在家乡的马场位于该国首都的南郊,纬度虽然和廊坊差不多,但是在当地如果待在树下的阴影里,非常凉快。中国北方闷热天气让它有些不习惯,出汗比正常情况多。
不仅如此,阿赫达什来到马场后,进食草料的量时少时多。经过研究,饲养员发现,它在家乡时,草料中的苜蓿草占有很大比重,而廊坊马场所用的草料中,禾本科草占的比重比较大。
“迁移必定会带来生活习惯上的改变。这些都是驯化的一部分,需要耐心和科学的调整。”工作人员在饮食结构、进食时间等方面的细心调整,经过一个夏天,阿赫达什逐步适应了在中国的生活。“可以说,阿赫达什是很快适应了中国的生活,除了偶尔有些消化方面的问题,这5年来基本没得过病。”
马场生活宝马不搞“特殊化”
■和人十分亲近
早上9点,记者见到阿赫达什时,它正在一个木栅栏围成的圆形户外场地里晒太阳,这是它每天早晨的必修课。它体型微瘦,四肢修长,走起来步伐十分轻盈。一身黑色的毛皮,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长长的脖颈上黑色的鬃毛让它显得十分精神。见到刘忠原,它立即走了过来,用嘴叼刘的手。“这是马表达亲近的一种方式。”
■住在集体宿舍
走进阿赫达什所住的马房,左右各有一排马圈,墙面上两米处左右有窗户。中间为两米的通道,连通着两个门,房内配有风扇,可以增加通风、降低温度。走进后,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草料的气味,只有很轻微的马粪味。
每匹马有自己的“单间”,阿赫达什的“房间”为4米×6米,与其他成年马的房间面积相同。唯一的不同处是铁栅栏外挂着一张红色的标签,上面注明为土库曼斯坦总统送给中国领导人。房间里面铺着干草,有水龙头和水池,保证马匹有干净的饮用水,靠近通道的地方有一个塑料桶,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投放精料的地方。
■食谱科学调配
刘忠原告诉记者,马场所用的科学化养殖方式与阿赫达什家乡的马场有很大不同。每天除了草料还要定时投放燕麦、玉米、维生素等组成的精料外,各种成分的比例都经过研究和反复试验。例如目前正处于配种期,阿赫达什的饮食中增加了蛋白质的含量。
■享受种马待遇
阿赫达什送到中国来之后,一直按照种马的方式喂养。早上进行清洁工作后,在户外进行自由活动和晒日光浴,中午11点左右回马房进食,下午有一定的时间,驯马师骑着它进行各种体能锻炼。这种锻炼不同时期在训练量上会有调整。同时,刘忠原告诉记者:“每天它有自己的生活规律,我们尽量不破坏这种规律,让它自然地生长。”
生儿育女宝马的孩子不太多
■儿子将来练马术
“那就是阿赫达什的女儿‘秀凤’。”顺着刘忠原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匹一米五左右的小母马。这是2004年阿赫达什与一匹纯血马生下的。在另一处围栏里,记者见到了一匹小公马,刘忠原摸着它的头,微笑着告诉记者,这是阿赫达什的儿子。“再等几年,根据发育的情况,我们将会选择马术项目来让它们训练。
■老婆都不是同种
来到中国时,阿赫达什8岁,正值壮年。但由于国内没有同种的母马,而购买的费用太高,所以,从来到廊坊马场的第二年开始,它便与阿拉伯马、纯血马交配。
■马到中年仍交配
至今,阿赫达什已经有二十几个自己的孩子,在同年龄的马匹中算是数量很少的。目前,它的后代很多在国内的各大马场、马术俱乐部中。现在,阿赫达什已经12岁,属于马匹的中老年期,但刘忠原告诉记者,它的交配能力仍旧很好。
■准备配种先挖坑
记者到达马场时,正好有一家马术俱乐部将自己的母马运到这里,准备与阿赫达什进行交配生产。由于母马的个头较大,刘忠原和饲养员郭永新开始商量在土地上挖个坑,让两匹马高度合适,可以顺利交配。
揭秘宝马“汗血”说法应属讹传
■饲养员从未见汗血
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大宛在凶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葡萄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关于流汗血的故事在中国流传了一千多年,对于这种现象的原因,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有学者认为是一种寄生虫导致的,有学者认为马匹在奔跑时体温上升使得少量红色血浆从毛孔中渗出。
马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5年对阿赫达什的照顾中,并未见到过其流出“汗血”的情况。“我请教过土库曼斯坦这方面的专家,他告诉我,所谓的汗血可能是由于马的皮肤较薄,奔跑时,血液在血管中流动被看到所致。”
■70万元包机来中国
2002年6月17日,一架伊尔-76型飞机在天津机场降落。这架花费70万元租用的专机,飞越丝绸之路,运送了一份土库曼斯坦总统赠给我国领导人的重要礼物——汗血宝马“阿赫达什”。 晨报记者
王颖/摄
责任编辑: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