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希均先到驻地,满村子找草纸,什么也没有找到,只找到一把稻草。于是曾玉便躺在稻草上,最后生下了一个胖娃娃。    可怜的婴儿在她母亲的怀抱里刚刚躺几个小时,第
二天一大清早,部队就要出发,孩子不能带着上路,只得忍痛放在稻草上,由于没有多余的衣物,孩子赤裸的身体上只蒙着几根稻草,伴着董必武写的一张字条,在空屋里声声啼哭。孩子的母亲被人搀扶着,告别了亲生骨肉,一步一回头地走出了空屋。孩子在屋内嘶哑地哭叫,母亲在屋外掩袖抽泣。婴儿的啼哭像锥子,刺着她的心,像绳索,拴着她的腿,她迈不开腿啊!但不走是不行的,后面有敌人,上面有军纪,这个时刻哪里还容得儿女情长!曾玉被姐妹们硬架着走了。    刚生完孩子就要走路,又没有担架,而且是头一站就要过河。横在眼前的河水深流急,但还是要过。曾玉在几个女战士的搀扶下趟了过去。但是,她毕竟太虚弱了,又受了风寒,走着走着便晕倒了。大家想方设法找来一张木桌子,让她躺在上面,由女战士们轮流抬着走,真是艰难到了极点。产妇因为大量地消耗能量,急需一些食物来补充。但是,什么吃食也没有,最后只搞到一碗豌豆叶。这事被在总政治部工作的蔡畅知道了,她把自己仅有的一包奶粉拿出来,送给了曾玉。奶粉和着豌豆叶,眼泪伴着姐妹情,曾玉喝了下去。这一餐在曾玉的记忆中化作永恒,伴着对长征的回忆,总是不忘向人道说。
   廖似光是女红军中最坚强的一个,长征时期她先后失去了两个孩子
   廖似光原名廖娇,1911年生于广东省惠阳县淡水镇周田村。1929年廖娇在白色恐怖的环境里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党),1930年春天,被广东省委派往香港,担任掩护当时设在香港的共青团广东省委机关的任务。在这段工作时间,结识了当时担任共青团省委书记的何凯丰,不久,两人情投意合,结为伉俪。
   1933年冬,廖似光刚生下她的第一个女儿不久,就被中央调到中央苏区去。从上海到瑞金,尽管从地图上看路途并不远,但是却要通过敌人重重的封锁线,得跋山涉水,有时要走几个月才能到达。即便是单身的女同志尚且不容易通过,更何况廖似光怀里还抱着一个新生的小女儿呢!要到中央苏区,必须把孩子另作安排。廖似光忍痛把女儿交给了当时的共青团中央的交通员唐益之。后来据说唐益之又把孩子抱到了国际红十字医院,从此便杳无音信。这是廖似光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失去的第一个孩子。
   在长征途中,廖似光又失去了一个孩子。当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她已经怀孕四五个月了,组织上为了照顾她,将她编进了干部休养连。其实,在当时行军作战的环境下,即使在休养连也是既不能“休”,也不能“养”,每天都得行军几十里,甚至昼夜兼程急行军100多里。这对一个孕妇来说,该有多大的困难啊!然而,廖似光毫不畏缩,挺着大肚子,始终跟着部队行进,顺利地通过了敌人设置的四道封锁线。在征途中,廖似光不但尽量减少别人对她的照顾,还在沿途积极做群众工作。
   由于长途行军过分疲劳、颠簸、缺少食物等原因,当部队进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时,廖似光怀孕仅7个月就早产了,生下一个小男孩。这个不足月的小男孩降生后,并没有给父母带来任何喜悦,而带给父母更多的是对孩子的愧疚之情。为了不拖累革命工作,她再次忍痛割爱,用毛巾将婴儿包好,上面写明他是红军留下的孩子和他出生的年月日,送给了当地的老百姓抚养(她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曾将一个孩子送给了别人),自己则拖着产后虚弱的身体,跟着队伍继续前进了。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她第二次失去了自己的亲生骨肉。
   当时,既无任何补品营养,又得不到起码的休息。邓颖超对产后的廖似光非常关心,让她睡担架。可她只躺了10天,便又起来了。邓大姐还是不让她走路,要她骑马。但是产后不到一个月,她还是参加了连队支委会的工作。董必武也经常劝她注意身体,多加休息。但这位倔强的女战士,却有一股使不完的劲,每到一地,她都抢先去为大家找房子,找粮食,烧水烫脚,有时还到群众中去调查当地地主土豪的财粮情况,为部队征粮筹款。
   ●长征把产床与战场连在了一起,牺牲者的增多和新生命的赋予同时在进行,也同时在拷问着生命的意义
   奔向这个世界的孩子都把小手握得紧紧的,像是急着探知这个世界。他(她)们不会知道母亲是多么提心吊胆地怕他(她)们在不合时宜的时间出生。但偏偏又是那样的不凑巧,正打仗的时候,孩子要降生了。前方的战士在不断地倒下,后方的母亲心急火燎而又疼痛难耐……
   董振堂回答得干脆:你们不要管了,产妇慢慢生吧,我们顶住敌人!
   长征路上红军与尾随的敌人交上了火,正在这时,邓发的夫人陈慧清临产了。
   中央纵队早起行军,走到8点多钟,太阳出来了,敌机也出来了,在天上轰轰盘旋轰炸。国民党兵很快就追了上来,隐隐地还能听到炮声。红五军团在打后卫,掩护中央纵队前进。由于军情紧急,行军速度不得不加快。
   说来凑巧,不早不迟,这时正躺在担架上的陈慧清喊肚子疼,眼看就要生了。董必武、侯政,医生孙仪之,还有两个抬担架的民工,只好从行进的队伍中走出来,把产妇抬进路旁的一间破屋子里,等待分娩。孙仪之在屋内接生,董老、侯政在屋外坐着等。
   陈慧清痛得难以忍受,她感到很无助。她想,要是这个时候有丈夫在身边该有多好啊!陈慧清在屋子里疼得打滚,她实在想不出可以解脱的办法了,不由自主地骂起了自己的丈夫邓发来。董老很体谅她的苦楚,悄悄派人找来邓发。可是女人生孩子的事儿男人怎么能帮得上忙。邓发来了,低着头站在一边,无奈地搓着双手,或踮着脚向屋子里望望,他也实在没有法子。
   陈慧清与邓发同为广东省番禺人,1909年出生。她的父亲是电器业工人,母亲是花露水厂工人,她自己是织造厂工人,一家三代都是做工的。因家庭贫苦,她八九岁便开始接手工活在家里做,14岁正式到织造厂做工。
   陈慧清参加了省港大罢工,做宣传工作。1926年夏,她被选为省港织造总工会常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秋末,在香港省委同邓发结婚。1930年她到中央苏区,任闽粤省妇委书记。1931年到1935年,随邓发调到国家政治保卫局,任党总支书记兼邮政检查员。
   陈慧清是工人阶级的女儿,也是工运领袖的妻子,她与邓发的婚姻和感情,烙印着无产者的标记。在广州时,邓发忙于工人运动的事情,常常忍饥挨饿。未婚妻陈慧清患病半年,他只去看望过一次,只给了她5元钱,这就是他们全部恋爱过程中发生的惟一的一次经济关系。婚后不到半年,邓发受党委托要到海南岛去处理工作,因手头无钱,当去了陈慧清惟一的一件长袖上衣作路费,却没有给爱人留下分文,这使陈慧清饿了两天肚皮。
   革命者并不是无情种,他们平时互相关心、爱护,感情深笃。
   长征进入草地的一天,蒙蒙细雨刚刚停止,邓发就披着一块破雨布,到干部休养连去探望陈慧清。陈慧清看见邓发过来,高兴地迎上去接过那块雨布,上下打量他一番,关心地说:“老邓,这两天局里的工作忙吧,有饭吃吗?看你瘦得眼睛都大了。”
   整天吃茴茴草,松菌、清水煮草根,哪能不瘦?邓发不愿说这些,把话岔开,说:“省港大罢工那样紧张,我们不是挺过来了吗?草地算什么?慧清,你注意不要把身子累垮了!”
   陈慧清点了点头,拉过一个背包,招呼邓发坐下,要做一点东西给他“补充营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