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图用标签化语言描述中国已不可能”——西方人眼中“中国形象”的变迁
留意西方主流杂志封面的变化,可以管窥近几年西方人眼中“中国形象”的变迁。
以2004年10月德国《明镜》周刊的专题报道《中国:超级大国的诞生》为起点,中国这一个国家作为被报道的主题,在一年
时间内席卷美国《新闻周刊》、《时代》杂志的封面,加拿大《环球邮报》,英国《卫报》的数十个版面,以及CNN、BBC的数档黄金时段节目,“中国崛起”成为西方新闻领域最炙手可热的焦点话题之一。
而就在2003年,西方一些报刊对于中国最典型的描写,还是满街行人紧捂的白色口罩,以及口罩上方一双双略带惶恐的眼睛。再回顾上世纪整个九十年代,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妖魔化”几乎形成一边倒。
“过去5年,国际舆论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出现了多元化和多棱角色彩,中国形象中积极和正面的因素正在上升。”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教授门洪华说。他认为,以非典疫情为转折点,中国各级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较之以前有了很大改进,为西方消除对中国的误解起了积极作用。
“十五”期间,中国继续创造着经济奇迹,目前经济总量已位居全球第六,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出口国、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目的地和外汇储备全球排名第二的国家。
在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经济连续多年快速增长的效应开始通过全球化影响到世界的更多角落。英国《经济学家》发表社论称,中国的发展不仅仅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大驱动力,中国还正在使劳动力、资本、商品和资产的相对价格发生根本变化。
中国社会的变化之大甚至让一些“中国通”都有些不知所措。正在写作《中国制造》一书的比利时记者特乔伊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所有受访对象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回忆基本一致,但对今天生活状态的描述却天差地别,“好像他们并不生活在同一个国家。”他对新华社记者说。
试图用标签化的语言来概括整个中国社会已经没有任何可能。以前,通常只有中国领导人才有“资格”登上《时代》、《新闻周刊》等西方杂志的封面,而在过去5年间,中国的奥运冠军、钢铁工人、电影明星、京剧演员、新富一族相继成为了这些杂志的封面人物。姚明、章子怡等为西方人认识中国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以前,西方世界眼里的中国是一个另类,是国际秩序的挑战者和颠覆者。但现在正在变成建设者,它对世界发挥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的张琏瑰教授说。
虽然,世界已经普遍接受了中国崛起这一事实,但对崛起后的中国将如何影响世界仍无定论。有人认为中国崛起将推翻当前国际格局,应当加以限制;有人认为中国能够融入现有国际体系,应当努力实现融合;还有人希望崛起后的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成为“国际体系中一名负责任的利害相关者。”
英国广播公司去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22个被调查国家中,48%的人们认为中国发挥的作用是积极的,这一比例高于美国。“让专家学者去争论中国究竟将走向何方吧。”日本《朝日新闻》驻沪记者加藤隆则说,“我只知道报社要求提供尽可能多的报道,因为我们的读者希望了解中国的每一面。”(完)
记者 季明 王优玲
责任编辑: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