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一部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及其引发的激烈争论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无独有偶,一项新政——“购房实名制”也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讨论,成为时下楼市的最新热点。
名字与馒头
建设部前段时间公布了2006年的工作重点,其中落实“实名购房”就是重点之一。而这个消息被业内外大多数人士认为是抑制投机炒房的重要手段,这也成为了楼市最新的争论焦点。
陈凯歌先生说,“馒头”是盗版,严重侵犯了相关著作权人的权益。而在话语权的另一边,以胡戈为代表的“草民”则声明,公民有自由评论的权利,“馒头”的冲突本质上属于以上两种利益代表的冲突。
反观购房实名制,由于信用体系尚未完善以及相关监管措施的不到位,我们可以想象“伪实名制”将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泛滥,而一些炒房者的亲戚好友以及一切愿提供身份担保来谋求利益的“名字“们都将变得前所未有的金贵。一方面是私募证件者及相关权益人的“名字”会成为他们造假生财的工具,另一方面,望眼欲穿的中低收入老百姓,依然等不来属于自己“名字”的那套房子。
“一个小小的馒头就能引发出这么多事情,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在《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结尾,“主持人”有这样一段话。另一边的地产圈,一个名字也可能引起如此纷争,正好比一个关于“房子”的谶语。“血案”只是一个玩笑,而“名字”则表示了这样一种信号,宏观调控最重要的是保障中低收入群众的住房问题,这是我们需长期坚持的基本逻辑。
每一个名字的自觉
关于购房实名制的争论,不论正方还是反方,无一例外地都认为单靠实名制还远远不能限制房地产投机和炒作行为。正方观点大多认为,实名制背后接踵而来的将是一系列“组合拳”,包括进一步的配套政策以及相关税费调控,逐步完善信用体系,加强房地产交易相关环节的监管等等。而反方则大多对以上“组合拳”的执行时间和力度表示了理性的忧虑。
对于“馒头”,中国教育网总编辑陈志文如是说,“技术手段、法律手段永远是第二位的,人的自觉才是第一位的。”而“名字”的背后是中国房地产的结构性扭曲和群体理性缺位,呼唤理性的回归,树立和谐、健康的楼市发展观同样离不开人们的自觉。“招术无善恶,看何人用之”,人性本身的自觉才是楼市健康发展的良药,而沟通则是最佳的催化剂。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如何使有效的沟通成为一种规则控制下的开放与自由,已成为每一个“名字”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
我们需要不断地完善政策、更新政策,但不会有哪一项政策可以涵盖世间万千纠纷的解决路径,当然也不可能一下子解决中国房地产的全部问题。但是它可以孕育奇迹,也正在孕育奇迹,这奇迹就孕育在我们发展的意识形态之中。今天,我们可以依靠技术来为炒房者制造壁垒,但永远有新的“智慧”可以破解今天的壁垒。有形的是法律与技术,无形的是个人的自我约束能力和道德意识的提高。地产界一直在为前者的完善群策群力,而作为社会个体,无形的东西更值得每个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