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不久的2005年,被许多人称作“《红楼梦》年”。若用“石头(记)满天飞,红楼(梦)遍地盖”一语来形容,亦不为过。
不仅有关《红楼梦》的图书在各大书店被摆上专柜放到了非常显眼的位置,而且新说怪论层出不穷。尤其是由刘心武的“揭秘”《红楼
梦》而引发的文化风波,更是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实际上,2005年的《红楼梦》热,是近年来红学逐渐升温的必然结果。尤其是2003年以来,有关《红楼梦》的著作便十分抢眼。诸如周汝昌的《红楼夺目红》、孙玉明的《红学:1954》,便曾经在京、沪两地的一些大书店荣登畅销书排行榜。蔡义江的《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冯其庸的《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文化艺术出版社的“名家解读红楼梦丛书”、山东画报出版社的《插图本解读红楼梦》等,也都一版再版,销量可观。《红楼梦》为何又热起来?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导致对精神食粮的需求。《红楼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以及它在中国历史上不断引发的各种热潮,使许多爱好传统文化的中国人,都将与《红楼梦》有关的著作和艺术品当成了满足精神需求的首选。《红楼梦》内容上博大精深及艺术上魅力无穷,诚如孙伟科所言:“《红楼梦》作为千年不朽之名著,自身有着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的艺术魅力,其挖掘不尽的文化宝藏和美学精神是中国学人和读者的永久谜题。”冯其庸所谓“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端木蕻良所谓“说不尽的《红楼梦》”,表达的便是这个意思。
《红楼梦》成书过程及版本的复杂性,尤其是该书没有最后定稿完成,且一部分书稿“被借阅者迷失”,给人们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恰如有人试图修补维纳斯的断臂一样,这种缺憾,将永远激荡着人们追求完美的心理。红学领域中的所谓“探佚”,便是这种心理的产物之一。中国是一个史的王国,而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又是小说的源头之一。国人称小说为“野史”、“稗史”,便是文、史不分家的最好注脚。国人往往都以历史的眼光去看小说,偏偏曹雪芹又在《红楼梦》中声称“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致使一些存有好奇心的人,定要抛开“假语”去寻求“隐去”的“真事”。而汉语的丰富性和汉字的特殊性,又为这种近乎文字游戏的方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往往被许多人所利用。索隐派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也正是利用了今文学派的注经方法和思维方式。
为纪念曹雪芹逝世240周年,自2003年起,中国红学会与有关单位和地方政府联合,共同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和学术会议,特别是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系列讲座在“百家讲坛”播出以后,新闻媒体的竞相炒作,以及网民们在互联网上的激烈辩论,乃是促成《红楼梦》热急剧升温的重要原因。
在涌动的红学大潮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诸如出于个人私利的意气之争,欺世盗名的造假文物,不着边际的妄解经典,超出学术规范的伪学术论著,不负责任的胡乱炒作等。
《红楼梦》之所以又热起来,深层的原因还有很多。可以预见,这场“揭秘”风波在短期内会由热变冷,但《红楼梦》却将永远流传,而且还会一次又一次地热起来。
《人民日报》 (2006年03月02日 第九版) 玉明
责任编辑: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