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寥若晨星,更多企业还在研发国外已过或将过保护期的药品。几十家乃至几百家都在生产同一种药品,在低水平上“厮杀”。为了赢得竞争,药品生产企业往往虚高定价,打“回扣”战。一种药品一旦成为降价药后,
就意味着“回扣”空间大大减少,医药代表不愿经销,医生不愿使用,医院不愿采购,生产企业只好玩“换脸”游戏。
近来,有关“换脸”的新闻很多。自一名法国女子接受了世界首例部分“换脸”手术后,世界为之震惊。
其实,人类实现真正的“换脸”只是一个梦想,短期内还无法实现。但是,对于药品来说,“换脸”就简单多了。
截至去年,国家已实行了17次药品降价,所涉品种多达万余,但老百姓却反映没有得到实惠。因为国家一宣布某个药品降价,部分企业马上就不再生产这种药品,而是改头换面,重新申请“新药”,重新定价,结果老百姓吃的还是高价药。这就是药品的“换脸术”。
据报道,我国每年批准上市的新药达几千种,而美国仅为百余种。难道我国新药的自主创新能力真的超过了美国?不然。我国的“新药”基本以仿制为主,绝大多数只不过是换了张“脸”而已。
在美国,一个药品的研制,从药理概念的提出到动物试验,再到临床试验,一般需要10年左右,一个药品的研发费用至少要10亿美元。因此,一旦上市,价格昂贵,这主要是科技含量高。但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寥若晨星,更多企业还在研发国外已过或将过保护期的药品。因此,药品的科技附加值很低,往往几十家乃至几百家都在生产同一种药品,在低水平上“厮杀”。
我国低端药品供过于求,为了赢得竞争,药品生产企业往往虚高定价,打“回扣”战。药品一旦降价,就意味着“回扣”空间大大减少,医药代表不愿经销,医生不愿使用,医院不愿采购。生产企业由于没有能力研发高端新药,只好改换名称、包装、剂型等,玩“换脸”游戏,这自然又增加了许多运作成本。
当然,药品喜欢“换脸”,也离不开医院和医生的“撑腰”和“壮胆”。我国医院目前实行的是药品加成政策,进价越高,加成越多,医院当然不愿进低价药。因此,不少药品的招标价比药店的零售价还高。
可见,在整个药品销售链条上,除了患者,人人都喜欢高价药。既然有赚钱的,就得有出钱的,埋单的只能是患者。如此一来,看病岂能不贵?《人民日报》
(2006年03月01日 第十版)
责任编辑: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