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廉价一直是个社会共识,农民工对此应不满才是,可中国人民银行近日针对农民工就业分布和收入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农民工对目前的工资水平竟然总体认可,不满意的比例只有1/5(据2月26日《工人日报》报道)。
好一个“就业环境的改善”!我想,这个调查结果会成为许多企业主理直气壮坚持低工资的理
由,“中国廉价劳动力竞争优势”论者的嗓门也会提高八度:人家农民工自己都满意工资水平了,别人也就别瞎起哄“打抱不平”了。
工资真的迅速提高到农民工满意的水平了吗?不久前一项调查还显示,2004年我国农民工年均收入8000元左右,仅为城镇工人的一半,企业把压低农民工工资作为降低企业成本的主要手段;某地农民工的平均工资,从1992年到2004年12年间只增加了68元钱,扣除12年间的物价上涨因素,实际上收入在负增长———将心比心,如果你是农民工,你会满意这样的工资水平吗?
撇除调查设置的问题,即使农民工在数理统计上显示出“满意”,从现实情况看,我们也不能将这种“统计满意”解读为“现实满意”———统计的“认可”,很可能是农民工在信息贫困和权利贫困下的幻觉和错觉。
作出判断是需要充分的信息的,评价既有的劳动力价格是否能体现劳动力价值,当然更需要足够的市场信息。可农民工在这方面的信息是非常贫困的,他们最多只能把进城务工与在家务农相比,这样比较,进城务工当然划算了。
农民工还会经常从老板那里听到这样的信息,“工资就这么多,不愿干就走人,一堆人排着队等这个工作呢”,“如今工作难找,大学生都跟农民工抢饭碗了,大学生都跟农民工同酬了”,“劳动力价格高了,中国廉价劳动力竞争优势就会丧失,工作更难找了”。信息贫困中,整天被老板灌输着这些信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己的工资确实不低”的幻觉,降低心理预期,心甘情愿地承受低工资。
另一方面,农民工总体认同工资水平,很可能是权利贫困中潜移默化形成的悲观认知。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对自己的现状表达不满”是需要权利伸张来支撑的,如果一个人意识到自身权利的贫困,表达了却并不能改变什么,他在预期上就会趋于保守和悲观。他们知道,在工资问题上,他们缺乏与企业进行博弈的能力,他们只有消极接受的份儿。工资水平实际很低,而农民工自评为“满意”,这是对自身权利资本一种务实的认知:从农民工既有的权利现实看,城市不设门槛、老板能收留、年终能发工资就很不错了,更高工资只是一种“提都不敢提”的奢想。
工资水平很低,农民工却表示满意,这并未彰显什么进步,反而暴露出许多耐人寻味的问题。千万不要把农民工这种基于信息贫困和权利贫困所表达的“满意”误读为真正的满意,并作为“拒绝提高农民工工资”的理由。(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