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昔南日钢 |
|
今朝南日钢 |
   30年以前,沿胶济铁路一直向北,在距离沧口火车
站大约一公里处,靠近海边有一片低矮的房子。南北横向总共有7排,东西排列约有10列,全部都是统一建筑,以当地的“地瓜石”为主要建筑材料,一条胡同接一条胡同,一户人家紧靠一户人家,门挨门,窗连窗,而且都是背靠背式建筑,每家均11.88平方米的面积,就连房间内的摆设也大致相同,这就是沧口最著名的棚户区———南日钢。    南日钢最早建立于抗战期间的1938年,当时日本人在沧口下街地区建立了“日钢株式会社”(后于1958年大炼钢铁时改名为三钢,再后来改名为青岛磷肥厂),并在今国棉八厂身后(原同兴纱厂,北日钢又被称为同兴屋后)处建了“北日钢”(解放后为外贸粮油公司仓库),主要给“日钢”烧炼焦炭,需要招募大量的苦力在此抬大筐,管吃管住,按日结算工资,当时中国人戏谑地称此为“卯子工”,于是就在“日钢”墙外建了一大片临时工棚,用来安置这些在“北日钢”抬大筐的苦力,因为此处和“北日钢”遥遥相对,所以此地就被称为“南日钢”,解放后一度被称作“炼铁宿舍”。
   南日钢的房子大小全部相同,里外共两间,外面一间很小,大约有4平方米左右,主要用来当作厨房用,进门处每家都有一个相同的锅灶,锅灶旁边是一个被吊起来的简易碗橱,而碗橱的下方则都是一个盛水的水缸。里间是一盘大通炕,通炕的对面,全部都摆放着一
   张小方桌,这就是每家每户唯一的一件家具,中间留一条极为狭窄的通道,勉强能侧着身体过往一个人,那时候南日钢有一句顺口溜说得很形象:“上炕认识老婆孩儿,下炕认识袜子鞋儿。”方桌正好设在窗下,窗外都是自家盖的煤屋子,在两家之间的公用墙体间,每家占45厘米,用来放各家的尿罐,全部都是如此。尿罐是那种黑土烧制的陶器,一边一个耳朵用来从中间拴一道提绳,每天早上要将尿罐倒进附近的茅房中。
   南日钢总共有1980户住户,却仅有一个半商品供应点,在靠近海边附近有一条宽街,卖食品百货的合作社、卖蔬菜副食品的菜店和一家煤店都集中在这里,形成了南日钢的商业中心,附近的国棉六厂二宿舍、四十一中学、金属物资四库以及航校墙外的东大院居民区的居民全部都在这里消费。另外“半个”商业点是下了火车道不远处,利用一所茅房而改建的茶炉,茶炉是由一家姓郎的人开办,兼着看水龙,茶炉里顺便零售香烟、牙膏、火柴等小百货。
   南日钢紧靠着海,也就是这片海滩养活了南日钢的百姓。上个世纪60年代低标准时期,南日钢的海滩上突然生出了一批取之不竭挖之不尽的“虾虎”,使老百姓顺利地过了灾荒之年。这东西非常神奇,到了60年代末期,老百姓的生活质量略微改善之后,就再也没了踪影。70年代后,这里的海滩又盛产蛤蜊,附近的居民全部都来此处下海挖蛤蜊,吃不了的就晒成蛤蜊肉拿出去卖掉,解决了一部分待业人员的吃饭问题。
   大海不仅给南日钢的居民带来了实惠,同样也带来了灾难,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海啸几乎席卷了南日钢,尤其是靠海一带的居民都遭了殃,这场海啸使南日钢死亡6人,冲毁房屋四十余间。
   1985年8月16日,随着推土机的轰鸣声,南日钢永远不复存在了,随后在这块地方盖起了新的居民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