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下旬,一场旨在帮助城镇贫困家庭就业的“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活动在威海市启动。
该活动援助的对象是:家庭成员中无一人就业,或虽有一人就业但不稳定,且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镇居民家庭。截至去年底,此次援助活动,共为121户家庭近172人找到了就业岗位。但采访中
记者发现,在实施过程中,这一援助活动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现象。
就业难在“挑挑拣拣”
2月20日,记者在少年路某超市见到于大姐时,她正忙着卖面食、熟菜。遇有顾客问起某种熟菜的价格时,她还要好好想一想,因为她到这里工作只有一周的时间。
于大姐一直没有工作,靠给别人干零活赚钱。去年,她的丈夫也下了岗,给别人打零工,儿子正在读技校。
“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活动中,她被安排到某医院做保洁员。“在医院需要常常接触消毒水,可我原先干活落下了毛病,手一接触消毒水就过敏起泡。去试了一天,感觉这活不能干,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同志听说后,又给我安排了这份工作。”
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作人员看来,像于大姐这样因为身体有特殊原因调换一次工作的,根本不算什么。一些“零就业家庭”援助的成员,调换两三次工作是常有的事,多的甚至已经调换过五六次。活累、上班时间太早、路远等等,都是一些再就业人员要求调换工作的理由。还有部分就业人员则是因为工作干得不好而被用人单位辞退了。
后记
“不挑不拣,保证48小时就业。”这是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零就业家庭”的承诺。但现实是,“零就业家庭”成员却往往“挑挑拣拣”,很长时间不能就业。介绍去做库管工作,嫌搬东西累;介绍去看电梯,说自己晕电梯;介绍去医院做保洁员,嫌医院味道不好闻、上班时间太早……据介绍,很多再就业人员都希望能找一份“活轻快一点、工资高一点”的工作,这对于“年龄大、技能少”的“零就业家庭”成员来说,显然不现实。
还有很多人则放不下自己下岗前的身份。“我们介绍一位失业人员去做物业,结果他说自己在原先的企业里是工程师,哪能去干打扫卫生的活。”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工作人员说,“像这样的再就业人员很多。”
技能援助最渴盼
夏英军说这两天收拾收拾,准备上班,很多老顾客已经很想念她的按摩手艺了。
夏英军是一名残疾人,一只眼睛失明,另一只眼睛的视力只有0.01。2001年,她从一家粮油单位下了岗。“那时候真是感觉日子过得没什么奔头了。”夏英军说。
考虑到夏英军的实际情况,她所在的竹岛路居委会主任袁建美鼓励她学习按摩,争取拥有一技之长。夏英军接受了袁建美的建议,四处拜师学艺,并到北京、南京等地进修,如今她已经拿到了高级按摩师证书。2003年,学有所成的夏英军决定开一家按摩足浴店。“居委会的同志可帮我大忙了,开店需要的工商、税务等手续都是他们帮我跑的,他们还帮我介绍顾客。”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去年,营业不到2年时间的足浴店还是盘给了别人。
去年中,竹岛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成立,前去帮忙打扫卫生的袁建美注意到服务中心设有两个按摩间,她马上想到了夏英军。经过办事处批准,夏英军进入竹岛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为老人进行按摩、足疗,办事处为其提供免费的场地。“现在,我每个月能挣600多块钱,活不累,最重要的是,服务对象是老人和一些老顾客,工作起来心情很舒畅。”
后记 夏英军原本只是卖粮油产品的售货员,如果没有后来的培训让她掌握了按摩技术,她要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实在是难上加难。
据了解,没有一技之长是很多“零就业家庭”人员的共同特点,这也使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几乎没有任何竞争力。因此,根据个人情况,参加一些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对“零就业家庭”人员再就业来说非常重要。但据记者采访了解,很多人都以“年龄大了,学东西太慢”为理由放弃了这一选择。
此外,据了解,我市对“零就业家庭”实行居委会、街道、劳动保障部门三级援助。因此,在“零就业家庭”人员具有就业能力和意愿的前提下,作为援助活动最前沿的居委会,可以为“零就业家庭”服务得更加细致周全。如果能够因人而异、量体裁衣,根据失业人员的不同情况寻找适合他们的岗位,对于解决他们的再就业问题可能会更加有效。在竹岛路居委会,记者还听说一件事,一位曾做过供销社部门领导的失业人员,对扫大街这种“丢面子”的工作不感兴趣,居委会便根据他的特点,让他帮别人推销门窗,结果,这位失业人员表示很满意。
岗位资源是难点
2月21日,在统一路某宾馆门前,记者遇到了摆摊卖海参的王凤波。
“尝到做生意甜头的人,不会再愿意进单位挣那两个‘死钱’。”坐在宾馆门口的台阶上,王凤波仰起因风吹日晒而变得暗红粗糙的脸对记者说。
据王凤波介绍,她2003年下岗,一直没有固定工作,丈夫打零工,家里还有上初中的女儿。下岗后,她卖过凉皮、煎饼果子,后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把她安排到一家公司做保洁员。但9个月后她就辞了职,重新摆起了地摊,卖袜子,然后就卖海参。
“我被公司安排到一家医院打扫卫生,我闻不了医院那味儿。活脏,挣钱还少。后来,看看其他岗位差不多都是这样,所以,我干脆还是干我的老本行,摆地摊。”
据王凤波介绍,干保洁员时,她的工资每月500多元,如今卖海参,好的时候每月能挣千数块钱,交了各种社会保险,剩下的和上班挣得差不多,最主要的是这活“不累,不受拘束”。
后记
活累、挣钱少是很多“零就业家庭”拒绝接受就业援助的最主要因素。采访中,不少社区居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辖区内的“零就业家庭”不需要他们帮忙找工作,而是自己想办法找一些帮人看店、卖东西的“轻快活”。
据介绍,“零就业家庭”援助活动所提供的岗位大多是保洁员、库管、面点工、家政服务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也希望为那些有劳动能力又确实有就业意愿的“零就业家庭”提供一些好一点的工作,但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他们手中并不掌握这样的岗位资源。
此外,采访中记者发现,即使加上各种补贴,部分企业为“零就业家庭”再就业人员提供的工资待遇也达不到我市城镇职工的最低工资标准。
采访中,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一位负责人感叹,解决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有关部门和单位应联手为其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尤其是一些公益性岗位,企业也应该严格执行《劳动法》的有关规定,既然承担了社会责任,就要真正为社会分忧。本报记者马春红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