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云编著 胡存约保护天后宫
胡存约是青岛地方上早期有影响的人家。他最著称的事情,就是阻止德国殖民者拆毁天后宫。《胶澳志·人物志·乡贤》中记载:“胡存约,字规臣,清末民初胶澳青岛村人,先世经营商业,事母至孝。青岛开埠之始,市政
权操诸外人,华商稍能自振代表同业以参预市政者,仅傅炳昭、丁敬臣、包幼卿、周宝山、成兰圃与存约数人而已。德人议移天后宫,存约与傅炳昭等力争之乃止。以此为众所倚重。有事悉就商焉。” 胡存约过早地失去父亲,十分孝顺其寡母,为人称道。青年时弃读从商,经理贸易事务,后在青岛口开设了瑞泰商号,经营土产杂品、日用百货,还操办货物航运。青岛建置初期,他是青岛口最大的商户之一,也是华人中敢于同德人争取华人利益的代表人物之一。德人对胶澳租界进行规划时,把沿海一带划定为德国等欧美人居住区,已建了几百年的天后宫成为德人的障碍,他们急欲拆除,移往他们划定的中国人居住区另建。胡存约与傅炳昭等联络众人努力抗争,最终迫使德人放弃了这一无理的打算,保留下这处较有价值的中国传统建筑。从此以后,胡存约享有很高威望,为群众所倚重,逢有重要事宜都愿同他商议。
尤值得一提的是,任青岛工商总会董事的胡存约曾写就一本名叫《海云堂随笔》的书,书中真实地记录了德人侵占胶澳以前青岛村一带的历史风貌,字里行间无不显示那个时代的青岛已不再是荒僻的渔村,而是有耕衢、庙宇、海关、邮局及众多商铺的繁华市镇,其规模和重要性并不亚于一般的小县城,也充分证实德人称侵占前这里荒芜不堪的说法是站不住的。
根据胡存约《海云堂随记》中记载的青岛,1896年10月,青岛口“原有商铺四十九,今为六十一家”,第二年“商董首事集议本口禀县商铺数目。除新近由即墨、平度、金口、海阳来此赁屋暂营者六家外,计车马店九,烘炉一,成衣、估衣、剃发三;油坊、磨坊、染坊六;杂货、竹席、瓷器店铺七;药铺二;当铺一;织网、麻草、油篓、木材八;鞋帽、皮货各一;纱布绸店、洋广杂货店三;酒馆饭铺九;酱园豆腐坊各一;糕店茶食三,计六十五家。”如果将“赁屋暂营”的那六家店铺计入,当时青岛已有71家店铺。从书中记录的这些店铺的经营项目看,大多是手工业、餐饮服务业和航运贸易业;而在航运贸易方面,北与牛庄(今辽宁省营口),西与安东卫、石臼所、胶州、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南方远至江淮、闽浙,国外同朝鲜等均有贸易往来。进出口的商品中,“出口以披猪、花生、生油、白腊、青梨等为最,进口以洋广杂货、细白棉布、棉纱、绸锻、糖、桐油、竹木柴。本口去春瑞顺、协昌福、庆泰进细白棉纱百二十七件,今春进二百六十一件,余者为靛兰、洋红均行销畅利”,“吾邑劳山盛产水晶,有色白晶透者,有色暗而微紫者,往昔南船多来口采置”,“今本口与女姑、沧口计三百七十余船,阴岛百二十余,鱼只青鱼、乌鱼,或蛤贝蛎蟹之属。”
此外,《海云堂随笔》尚有历史、地理、民俗等记载,史料价值珍贵,可惜现在已无全本。
1912年9月底,孙中山来到青岛时曾到三江会馆。在鞭炮声和欢呼声中,孙中山走上了三江会馆大戏楼的主席台,副会长丁敬臣主持大会,并向孙先生介绍嘉宾:原青岛中华商务公局董事长傅炳昭、广东会馆会长古成章、三江会馆创始人郑章华、青岛商务总会董事长胡存约、电灯厂厂长朴尔斯曼、青岛车行老板费·理查德、青岛啤酒厂厂长马丁·威勒,以及造船厂、火柴厂、面粉厂、肥皂厂、蛋厂等各方代表。由此,可见那时的胡存约在青岛社会上十分活跃。
征集“青岛传奇人物”故事
如果您手中掌握有老青岛民间传奇人物的故事,诸如身怀绝技或传奇经历等,请将稿件通过Email:163zhangfang@或邮寄:青岛市太平路33号青岛早报文娱部,邮编:266001,发给我们,并请注明“‘青岛传奇人物’故事”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