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高”大龄女 标准放不低
南北朝时期,战事连连造成男女比例严重失调,那时的民歌里,就有了“老女不嫁,踏地呼天”这样坦诚直爽的诗句。
1500年过去了,越来越多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相对高年龄的“四高”女性们,仍然面临着同样的烦恼:据上海市巾帼园婚介所统计,参加青年交友会的男女
比例为3:7;而在高教系统组织的青年交友会上,更出现男女比例接近1:9的尴尬场面。
“四高”女性择偶难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日前,由市妇联妇女研究中心、巾帼园婚介所联合进行的“高学历女性择偶难的调查与分析”指出,“四高”女性择偶的最大瓶颈,在于这些女性虽然看似现代,骨子里仍然没有放弃“男高女低”的传统择偶标准。
年龄要求“男大女小” 大龄女择偶范围缩小
课题组对2005年7月———10月巾帼园婚介所“家长聊天会”上展示的131名男性、155名女性征婚人的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登记者中“男大女小”的传统择偶观占多数。85%以上男性和3/4以上女性,都希望男方年龄大3岁以上。而且男性年龄越大,要求与女方之间的年龄差就越大,比如35岁以上男性,相当一部分人要求女方小4岁———9岁,甚至小10岁以上,由此,35岁甚至32岁以上女性的可选择范围就大大缩小。
住房要求“男供女住” 无房男寻妻成难题
调查发现,住房问题也日益成为女性择偶的重要标准之一。“从夫居”的婚嫁习俗,使得有无住房成为决定男性择偶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条件。但从择偶登记者的情况来看,只有69.5%的男性有房,其余的或是“与父母同住”,或是“有能力购房”,或是希望女方有房以及“与女方共同购房”。
女性中12.1%的人有房,92.1%的人希望男方有房或“有能力购房”。
值得注意的是,虽有部分男性及其父母希望将来结婚后小夫妻与公婆同住,但绝大部分女性更愿意婚后独立居住。
这就意味着登记者中至少三成男性仍需购房,或者“从妻居”。
学历要求“男高女低” 女博士吓跑大专生
调查发现,登记者学历上的性别差异不大,但在择偶时,双方的要求就大相径庭:男性要求女方学历为高中、中专的占15.3%,大专的占22.4%,只有7.6%的人可以接受本科以上学历;女性要求男方学历为高中、中专的仅占0.7%,大专的占12.3%,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占39.3%。而事实上登记者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在男性中占17.5%,女性中占11.6%;高中、中专学历在男性中占4.6%,女性中占3.6%。
类似的“错位”也发生在择偶者对收入的要求上。这种标准,将一部分低学历、低收入的男性和高学历、高收入的女性提前淘汰出局。这样的场景并不稀奇:一位在择偶中连连受挫的女博士,隐瞒学历与一位大专生交往,谈婚论嫁时出于诚信,女博士如实相告,结果男方被吓跑了;一位月收入2万的女青年找了位月收入7000的男青年,女方不计较,男方却一直犹犹豫豫,最终因为“压力太大”还是跑掉……
调查说法 “男高女低”不等于婚姻幸福
如何改变“男高女低”的传统择偶观念?用事实说话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
课题组通过对769名已婚者的数据统计发现,结婚是否满足“男高女低”,与婚后夫妻双方的婚姻满意度没有必然联系。尤其夫妻间学历、收入及职业上的差异,实际上是一个变数。被调查者本科毕业后有41.5%的男性和39.2%的女性通过考研、留学或在职学习,提升了学历层次;有三成以上的人一次或多次调换过工作单位,有八成以上的人在最近5年收入水平“提高很多”或“提高一些”,且男女比例相近。在终身教育不断发展、新的职业不断出现的今天,即使在婚后,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多发展机会,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自己、看对方,才是择偶者的明智选择。
现实也正在“强迫”“四高”女性调整自己的择偶标准。目前全市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中女生占50.1%,在校硕士生、博士生中女生占43.8%和31.8%,她们毕业后的收入也可以与男性相匹敌。如果这些女性仍坚持“男高女低”的话,必然要遭遇择偶困难。记者孙立梅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