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区 | 聊天 | 邮箱 | 建站 | 房产 | 影视 | 求职 | 游戏 | 教育 | 短信 | 直播 | 广告
首页 > 青岛日报版面图 > 14 > 正文  
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给我们的警醒

青岛新闻网  2006-02-21 02:28:04 

  
 

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给我们的警醒

    作者刘洪

    每回看犹太人纪念纳粹大屠杀,都是一次心灵阵痛的过程———为犹太人历史上的悲剧遭遇,更为我们纪念活动中的种种缺陷。我在南京完成了大学学业,南京的一些纪念细节却让我耿耿于怀。向犹太人学习吧!他们深入民族骨髓的纪念,
与我们某些人对历史的淡忘,是何等鲜明的对比。当我们在指责他人遗忘历史的时候,我们是否又真正记住了过去?

    对犹太人来说,60年前发生在欧洲的纳粹大屠杀,是两千年古老民族苦难中最难以磨灭的伤痕。历史不容忘记。每年,以色列全国都要举行活动,哀悼惨遭纳粹屠戮的600万亡灵。这种深入民族骨髓的纪念,让人震撼,也对有类似苦难历史的我们中华民族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个海外游子的失望

    但让我感到失望的是,2003年12月,通过房东刚给我装好的卫星电视,收看到了江苏卫视有关南京大屠杀纪念的新闻和画面,夹杂在其它林林总总的社会新闻中,其纪念活动之轻、民众态度之冷淡,让人感叹!

    听着从东耶路撒冷传来的教堂钟声,我强忍住内心的激愤,写了一篇小文。本拟发给江苏本地报纸,也算我一个海外游子对于如何爱国的看法。后来应《国际先驱导报》几位同仁之约,文章交给了他们。

    我本想这不过区区一己之感叹,在现在的中国,究竟又有几人会关心,或真正关心历史和过去,尤其是颇为沉重的历史疮疤?

    不想,《国际先驱导报》几位朋友见了这篇小文,觉得很好,至少很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后来,文章从原定要上的言论版面,提到了头版,又被作为社论发出。

    文章发出后,立刻又被包括《南方都市报》等多家媒体转载。新浪网也将该文列在显著位置,网友纷纷留言,为世态感叹,为纪念活动献策。新华社则将该文评为社级好稿。

    刊载这篇题为《南京大屠杀纪念中的不足》的文章如下,作为我探究犹太人如何纪念大屠杀的一个引子:

    12月13日,南京全城鸣笛纪念南京大屠杀,看到电视画面上参加纪念活动的各界人群,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痛于历史的沉痛和民族的苦难。

    同时,作为一个常驻耶路撒冷记者,对照以色列纪念犹太人被纳粹大屠杀的活动,我也为南京纪念活动的不足感到遗憾。

    从电视画面上,我看到,在整个南京鸣笛过程中,许多人自始至终嘻嘻哈哈地做着自己的事情,大街上依然车水马龙、人流如织……

    这在以色列是难以想象的。在每年的大屠杀纪念日(也叫燔祭日),当天上午10时,以色列全国鸣笛两分钟,在这两分钟内,国民停止手上的一切活动,学校里所有学生起立默哀,军人持枪脱帽肃立,车辆停止前进。

    对于这种深入骨髓的纪念,我有着切身的经历。今年4月29日,正逢犹太人大屠杀纪念日,我正搭乘出租车外出采访。车快行到一红绿灯交换路口,所有车辆突然间都停了下来,我感到诧异。司机则已打开车门,在车旁肃立。

    听到空中传来的鸣笛,我顿时明白现在正是犹太人最肃穆的时刻。大街上,所有的车辆都停了下来,没有喇叭声,没有说话声,人们都走出汽车肃立。

    道路旁,有一个超市,几个年轻妇女买完东西刚走到大街上,汽笛响起,她们不约而同地停止了脚步,手里还拎着东西,默立在路边。

    可以说,几秒钟内,整个世界突然间安静下来———刚才还车辆往来频繁的耶路撒冷大街,时间仿佛凝固了,每个人都成了雕塑。

    直到两分钟后鸣笛声停止,一切方恢复正常。

    这也许仅仅是一种形式,我们未必一定要仿效这一点。但在这形式后面,显示出犹太人大屠杀纪念活动的深入人心。出租车司机告诉我:“我也是一个普通的市民,但每个人都必须记住历史上的这个不幸,停车,肃立,表达对死难者的哀悼,这已经是最浅薄的了。”

    “我无法想象在那种时刻,还有人会继续行车走路,或者还会保持笑脸!”当被问到这样是否会影响日常生活时,许多犹太人都曾这样回答。

    在当天,我看到许多家庭都点燃了蜡烛。人们纷纷前往墓地、纪念馆,哀悼死难的同胞,同时也向当年拯救犹太人的国际义人致敬,其中包括向埋葬在老城旁边的辛德勒致意。

    在这一天,以色列全国没有娱乐活动。电视节目上,主要是各种纪录片,既有当时集中营的惨景,也有幸存者的现身说法。在学校里,老师也会给孩子讲当年的各种事件。在一些家庭,父母也会给子女讲民族苦难的历程……

    但也就在13日鸣笛的当天,就在南京中山陵,据说还举办了一场花车游行,许多宠物也到场巡游。

    我绝对不反对这种活动,人民有权利游玩欢乐,类似活动越多,从某种程度上更说明我们国家发展的迅速、人民生活水平的进步。

    但在这一天,我们正沉痛纪念在这个城市遇害的30万亡灵。时间合适吗?我宁愿相信这都是我们的无意识,但无意识的背后,却是我们对历史的冷漠。历史不容忘却,要将纪念活动真正深入民众心灵,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心灵纪念,深入骨髓

    其实这篇文章写得匆忙了点,犹太人的纪念活动远不止这些,还包括许多让人值得咀嚼回味的细节。可以说,如果想探究犹太人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危机感,就不能回避这个大屠杀纪念活动。

    根据法律,以色列每年都有一天定为“大屠杀纪念日”。在这一天,以色列的国家领导人是不会安排任何外访的,必定在国内主持这个国家一年一度最高仪式的纪念活动。这是惯例,更是领导人的一种历史责任。

    这一天,总统、总理、议长、大拉比,都必须以最庄重的面容,向死难者献上花环,总统、总理还要发表演讲,回顾历史惨痛的一页,告诫犹太人勿忘这段最黑暗的历史。

    历史在一代代人心灵的阵痛中传承。每年的纪念活动,最重要的还不是总统或者总理的发言,而是6名大屠杀幸存者点燃6枝大烛台,每枝不过二三十厘米大小的烛台,代表的却是罹难的100万犹太人。烛火熊熊燃烧,是无数犹太人的冤魂在述说,更表明犹太人自强的坚定信念———犹太人永不会被灭绝。

    以色列所有电视台、电台都会现场直播纪念仪式。当每位老人走上前去,颤抖着点燃烛台的过程中,电视或电台都会播放提前录下的对这些幸存者的采访,让他们述说当年自己坎坷的经历,教育后人。

    这当中总有太多让人唏嘘不已的故事。2004年点燃烛台的老人中,有一位叫雷尔纳,他当年已74岁高龄,出生于匈牙利。他回忆说,当时他们一群犹太孩子已被纳粹扒光衣服等候处死,孩子们面对似乎已无法改变的命运,哭成一片。就在这最关键的时刻,纳粹军营里新到了一批土豆,孩子们马上被要求去分捡完土豆,然后再送来处死。这一转折成为这批犹太儿童最后存活下去的希望。盟军最终将他们从纳粹手中解放出来。

    1949年,雷尔纳来到以色列,现在他有了两个女儿,10个孙子女,3个重孙子女。

    故事让我这个外国人不胜感慨,更让爱国的思想教育深入每个犹太人心灵。一般人认为,正是当年纳粹对犹太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才使世界普遍同情犹太人并最终准许其在中东复国。

    这正如雷尔纳老人所说的:“对今天的青年来说,知道我们过去的经历非常重要,当时我们之所以如此遭遇,正是因为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

    我们有责任去记住和缅怀每一个人

    2004年大屠杀纪念的主题是“直到最后一个犹太人,直到最后一个名字”。这绝不仅仅是宣传策略。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官员对我解释说,纳粹希望杀尽所有的犹太人,我们则将寻找到任何一个遭屠杀的犹太人,同胞的名字绝不会被忘记。

    对犹太人来说,在新纳粹势力抬头的今天,搜集尽可能多的证据,提供难以辩驳的事实,这既是对死者的安慰,也是对否认历史的极右翼势力的最有力还击。

    沙龙在2004年的纪念大会上说:“我们有责任去记住和缅怀每一个人(死难者),他们的名字,他们的照片,他们的故事;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手段追溯到他们每一个人,让他们的形象深入到我们、我们的孩子以及子子孙孙心中,这是我们惟一能为他们做的事。”

    在历史长河中搜寻数以百万计悄然消逝的小人物的名字,谈何容易!但在以色列学者的大力努力下,以色列已统计出了约200万的犹太人姓名。他们的名字都在互联网公布。但更庞大更艰苦的工作仍在继续。

    在这些活动中,耶路撒冷西郊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该馆既进行着历史课题的研究,更承担着对公众的历史教育任务。

    教育更多的是润物细无声的。在采访大屠杀纪念馆时,我也多次看到一些学生在一些纪念馆所大声喧哗。工作人员告诉我,这是难以避免的事,毕竟这是孩子的天性,但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加,随着他们对历史更多的了解,“他们肯定会改变一切,他们将牢记历史,他们将会为他们过去的轻率行为忏悔。”

    在该纪念馆,经常可以碰到许多大屠杀的幸存者,他们都是自愿来为参观者和学生作讲解的。

    许多幸存者表示,历史就在他们的脑海中,他们有义务传承下去,一个不忘记自己悲惨历史的民族,才能不重复悲惨的过去。听到后让人心头为之一震。

    我们的纪念,似乎更集中在有限的几个纪念日。只有在平常中还能牢记历史,那么,纪念才真正成为不能忘却的纪念。

    即使是非常表象的问题,我们都有着很远的距离。一提到中国的屠杀纪念馆,许多朋友心头马上想到的是:惨烈、血腥。这没有问题,这确实是一段悲惨的历史。但作为教育子孙的基地,仅仅惨烈还不够,还要有艺术思维,要让人们能够感受往事,记得历史。与我们国内有些纪念馆喜欢用血腥场景表达惨烈主题不同,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就不是简单的资料或实物展览,它的许多场所极具艺术匠心,让人在震撼中感受历史的沉痛。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比如儿童纪念厅,建在一个山洞中,在通向该厅的狭窄的甬道尽头,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白色大理石雕刻的遇难儿童的头像。儿童强忍着不哭泣却又在哭泣的神情,让人无不为150万犹太儿童的遭遇感到震颤。

    儿童纪念厅内,是大大小小的棱镜,3枝烛形灯通过各个角度的反射,组成了一片惨淡的星空。点点星光,仿佛是孩子们充满希望和绝望的眼睛。厅内的广播中,播音员读着遭屠杀的犹太儿童的名字、出生地、遇害年龄。深沉的嗓音,简短的概括,纳粹的罪恶,有时真让人类自己都难以想象和接受!

    悲痛而不血腥,沉重却让人深省,充满艺术思维的大屠杀纪念馆,可以说是纪念馆中的一个典范。

    永不宽恕,永不忘恩

    对于大屠杀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以色列人有着异常敏感的神经。每当有侵害犹太人事件发生,上自总统总理,下至普通百姓,都会一致发出愤怒的声讨。这种团结性和一致性,正是这个流散两千余年的古老民族重新焕发青春的重要因素。

    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比如,2001年,德国一交响乐团赴以访问演出,当乐团宣布最后的演奏节目是德国著名音乐家瓦格纳的作品时,大厅内立即有人高呼“法西斯分子滚出去!”大部分观众立刻愤怒退场表示抗议。

    因为在犹太人眼里,与纳粹关系密切的瓦格纳是屠杀犹太人的帮凶,他的作品是犹太人必须唾弃的对象。艺术超越国界,但带有仇恨歧视色彩的艺术,不能算是真正的艺术。

    让我们痛心的是,我们有些民众的纪念却是那样的异样。以南京大屠杀为历史背景的电影《五月八日》在上映前,居然有广告招贴画招揽观众说,该片主题为“第一部揭露中国女性被奸杀的南京大屠杀电影”。南京影院振振有辞:不过是照单贴出而已,“片方认为女性在大屠杀中遭奸淫杀害是事实,影片对此也进行了揭露,这样宣传并无不当”。

    难怪时评家刘洪波先生要这样说:“假如依样画葫芦,美国犹太人斯皮尔伯格的影片《辛德勒名单》,就应该被定位为‘第一部揭露犹太女子被迫裸体进入毒气室的纳粹集中营电影’了。中国人遭受了屠杀,并不是特有的,但把表现屠杀的影片定位为‘第一部奸杀电影’却是特有的。”

    “北京有过以鬼子兵装束打扮服务员的餐厅,广州有过以汉奸打扮进行服务的酒店,噩梦醒来果然便是心神俱爽的早晨,寓教于乐也好,寓乐于吃也好,反正‘鬼子’、‘汉奸’担当了娱乐众生的重任。我们遭受过侵略,并不是特有的,把侵略转化为娱乐活动却是特有的。”

    当然,最让人感叹的还是犹太人对纳粹战犯永不宽恕的追杀。许多逃到南美洲的沾染犹太人鲜血的纳粹残余,最终仍被以色列特工缉拿归案并处以极刑。

    对犹太人来说,追杀纳粹战犯是正义行为,若是放弃对他们的追究,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都是对民族的背叛,是一种难以饶恕的罪恶。任何一个以色列领导人绝不敢在这个民族大义上有丝毫糊涂。

    犹太人也不接受战犯的忏悔。这可能与民族个性有关。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人显得更豁达一点,比如,表示忏悔的日本战犯,总会受到中国人既往不咎的欢迎。这让犹太人是无法理解的。

    就简单对比日本和德国两个战败国对历史的态度吧。德国的纳粹战犯时隔许多年后,仍需接受法律审判,即使不受监禁,也绝不敢抛头露面;日本则是许多刽子手依然高举要津,甚至每年还有老兵身穿“皇军服”招摇过市;德国一再向受害者道歉,德国总理甚至下跪谢罪;日本则是将战犯奉祭在神社,接受官员甚至首相的祭拜。这不仅犹太人难以想象,就是德国人都无法接受。一位在日本战争期间的美国受害者,就称这种行径好比是“在柏林市中心为希特勒建立一座大教堂”。

    我们确实需要宽容,但我们也需要警惕,过多的宽容,容易麻痹我们民族的心灵,难以告慰屈死者的冤魂。

    对于那些恩人,以色列却保持了极大的尊敬。在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内,有一片精心护理的“国际义人园”,园中镌刻着曾在纳粹铁蹄下拯救犹太人的国际义士的名字。犹太人以这种最高荣耀向他们表示感谢。

    在郁郁葱葱的园林中,你可以找到被称为“中国辛德勒”的何凤山的名字。二战时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的何凤山曾向数千名犹太人颁发了“生命签证”。一位幸存者引用哲人的话称颂他:“有些人虽然早已不在人间,但他们的光辉仍然照亮世界;这些人是月黑之夜的星光,为人类照亮了前程。”

    在以色列当记者的两年,我不止一次听到以色列人充满感激地提到何凤山,提到上海人民对当时流散到中国的犹太人的友好态度。2004年2月,以色列“兹瓦特迪克”基金会又专程向何凤山颁发人道主义奖。作为一种传统教育,以色列方面组织了许多学生参加这次颁奖大会,向孩子们讲述过去的历史和何凤山的义举。

    一位老师因势利导问旁边的学生:“你们怎么看待何凤山先生?”

    “他太了不起了”、“我们非常尊敬他”。孩子们回答。

    “如果你们当时处于何先生的状态,你们会怎么做?”老师继续问。一个孩子回答:“我们将向他学习,做一个正直、勇敢的人。”其他人点头。

    细节中表现出的精神、品质,可能更让人感动。颁奖仪式结束后,没有任何命令或暗示,所有学生都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站起并长时间鼓掌,目送出席仪式的何凤山家人和中国外交官走出会场……

    (摘自《和沙龙做邻居》,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

    

页面功能   】【 小字】【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下一篇:
 
14
图片新闻
 
热点资讯
李孝利韩国野外火辣演出
女白领感化色狼免遭强奸
娇柔美艳释由美子
购物狂(图)
· 6个月无限量免费英语课程!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MBA4月8日开学
· 高薪诚聘!!清华IT联合5大企业
· 成人夜校 经典英语课程
· 春季畅想,苏宁首推节后大型促销
· 中国青年可免费入住欧洲十国家庭
· 澳洲留学专本硕连读热招中
· 蜂蜜柠檬饮料-美女专用?
· 环亚西文“现代英语”
· 青岛银星院线最新影讯
· 北交大MBA学历学位班3月8日开课!
· 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春季班正式开学
青青岛短信中心
>>点击进入短信频道  

站内检索
 

版式检索

旧报全文检索

专题汇总

实用信息

 更多

- 多家医院在线 为您解答疑难
- 海乐迪招聘启事
- 春节青岛海崂美食家宴(图)
- 新年入青岛网通宽带三重惊喜
- 祝福与分享—春节作品征集
- 第四届APEC技展会全面招商
- 海尔N60手机最值得购买
- 多条旅游线路供您选择!
- 东易健康牡蛎产品保肝解毒
- 春节我与父母过大年摄影征集
- 青岛e城通信息亭便民功能
- 售:热河路沿街网点(可贷款)
- 交行太平洋双币信用卡
- 肯德基“桑巴虾球”热舞登场
- 90天!让你做个"性总统"
- 专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美食频道情人节特搜
- 旅游频道春节国内游专辑
- 《青红》剧组来青
- 2005中国青岛国际商务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