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公司最新发布的一项针对4128名18~60岁常住居民的调查显示,我国城乡居民的社会治安安全感,从2003年开始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
调查显示,2005年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得分为3.53分,低于2004年的3.62分,更低于2003年的3.66分。通过对城乡居民的对比,研究人员发现,城镇居民的安全感小幅上升,农村居
民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这是4年中城乡居民治安安全感差距最大的一次。
记者注意到,这是我国城乡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自2003年首次回升以来出现的连续下降。此前,无论是国家统计局,还是作为民间调查机构的零点公司,得出的结论都显示,上个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直到2003年以前,我国公众社会治安安全感一直呈下降态势。2003年后大幅回升,但从2004年又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王太元就这一问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调查客观地反映了当前老百姓的社会心理状态。
王太元认为,社会信息开放度增加,各种负面报道开始增多,客观上影响了老百姓的心理认知。尤其是去年,国家将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以及死亡人数的报道“解禁”,可以预期的是,未来老百姓了解到的这方面的信息会越来越多,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尤其是城乡贫富差距持续拉大,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与之相关,各种治安和犯罪现象也有上升趋势。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不均衡在客观上加大了公众的心理负担,导致了社会治安敏感度地上升。”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博士生、华北科技学院副教授、安全社会学研究者颜烨认为,农村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下滑严重,反映了村民自治制度下,国家公共权力在农村的消隐。目前,农村缺乏强有力的“替代威权”,村霸势力、地痞流氓等社会恶性势力,在有些地方一度膨胀。另一方面,一些村和乡镇的公共权力对农民的非法盘剥现象,再加上市场经济转轨条件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这些都导致了农村居民对自己的财产安全更为担心。(万兴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