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尔巽岛城自画像 赵尔巽在清朝官至东三省总督,入民国任奉天都督,旋即辞职,寓居青岛。1914年春,与举人萧应春由青岛市区,到崂山太清宫游览,至崂山头、八仙墩、晒钱石等处,又在太清宫听韩谦让道长弹琴,并书幅以赠,上书“欲逃庄叟人间世,来听成连海上琴。”赵尔巽
在岛城留有自画像,现尚留藏于青岛市博物馆。 赵尔巽(1844年-1927年),奉天铁岭(今辽宁)人,祖籍山东蓬莱。《胶澳志·侨寓》载:“父文颖,以进士任山东知县,历权阳信、商河,廉直有政声,继任阳谷,死于粤寇之难,家贫不能归,因留居莱州。尔巽既长,同治间与兄尔震同举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旋考授御史,抗直敢言,以极谏著称。外放贵州石阡府知府,后任道台,继擢安徽、陕西按察使,甘肃、新疆、山西布政使。”
1902年赵尔巽调任山西巡抚,次年初擢湖南巡抚,1904年入京署户部尚书,翌年出任盛京将军,1907年改充湖广总督,不久改任四川总督,1911年出任东三省总督,“所至以廉能著称。长户部三月,裁部吏,力扫数百年积弊之巢穴。任盛京将军时,裁五部侍郎;改军治为民治,于省政颇有兴革。奉天初属受协省分,尔巽任事年余,岁收至二千万两,课增而民不扰。历官山、陕、甘、川、黔、湘、鄂、奉天等省,足迹遍中国,自奉俭约,以综核名实为务,新任就道,尝微服入境,屏绝送迎。居官则未明即起,烛下治案牍辄二三小时,以俟天晓。辛亥共和告成,尔巽时任东督,从容改帜,地方不受糜烂。其后主修清史,不以遗老自居,其治事精覆,而识见通达,颇为当世所称誉也。”(见《胶澳志》记载)
赵尔巽在四川总督任内,还颇重办实业,修筑川汉铁路时,当时四川乡绅多数强烈要求不聘用洋工程师,要请詹天佑出任川路总工程师这一要职。赵尔巽及时将人们的正义要求反映给军机处和邮传部,强调指出“关系大局,绅民节食省衣,数年集些巨款,本非易易,若聘用洋工程师,恐多周折,致未开工”,并盛赞人们的这种“爱国之忱,宜加奖诱”,因此要求“仍派詹天佑专办川省路工,一顺民望,而期成功”。
但辛亥革命爆发,时任东三省总督的赵尔巽站在了反动势力一边,对革命力量进行残酷镇压;清帝退位后预谋拥立临时皇帝,和袁世凯相勾结,两面派嘴脸被识破后,在东北实在待不下去,于1912年11月跑到青岛隐居。来到青岛后,赵尔巽参于“尊孔文社”成为“十老会”成员,常同寓居青岛的清廷遗老一唱一和。1914年北京设立清史馆,赵尔巽以遗老身分被袁世凯聘用为总裁兼馆长,曾邀居青岛的刘廷琛、于式枚两人为副馆长,遭到拒绝后,便更改聘柯劭任副馆长之职。1915年袁世凯称帝,封其与徐世昌等人为“嵩山四友”。对自己当贰臣之举,赵尔巽曾自嘲说:“我是清朝官,我编清朝史,我吃清朝饭,我做清朝事。”(见溥仪《我的前半生》)
1927年,赵尔巽主持纂修的《清史稿》告竣,这乃是其生平可值得一提的事。《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略云:“《清史稿》五百三十六卷。书首有尔巽序略言:‘尔巽承修清史十四年,可惧,既非史学之专长,复值时局多故,辞谢不获,勉为担荷。今史稿之刊,并非成书。刊书校刻记有金梁为之,言此书并未敢为定稿。’赵去世后,由柯劭代馆长,始成刊行印刷之责。但非完书,只可作为清代史料使用。”
此外,赵尔巽尚重大政,曾同袁世凯、张之洞、岑春煊等六人会奏请停科举折一卷,这是数千年教育及行政制度之一大变革,不可谓不重要。在清史馆时,赵尔巽还曾联络张元济、康有为、梁启超、黄炎培等十二人发起《重印正续道藏缘起》,此举,颇受学界赞许。
下期期待:何思源牵头兴办国立青岛大学。
王桂云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