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建设部公布了2006年的工作要点,今年建设部将落实商品房预(销)售合同联机备案和实名制购房制度。严肃查处内部认购、违规促销、囤积房源、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
记者通过采访发现,“实名购房”的做法对于真正的职业买家来讲虽有一定影响,但并不重大,反而是普通百姓对此反应强烈,引发了各
类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实名制应当是一种管理制度的进步,但是急需细化其配套措施,而且在信息披露方面也应该遵循一定程序。
此外,有业内人士也表示,用“购房实名制”遏制炒房并不一定产生实质性的效果。通过别人的证件购买多套住房,然后从中获利,对于炒房者而言,并非什么难事。用“购房实名制”遏制炒房,最多只能算是一个辅助措施。
推行实名遏制炒房
2月10日,建设部颁布《建设部2006年工作要点》,其中作为“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措施”之一,特别指出要通过“落实”购房实名制等制度来遏制炒房现象。据建设部有关人士介绍,所谓实名制购房制度,主要是预售购房合同、预售登记以及最后的产权证必须是同一个姓名。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遏制房屋预售阶段的内部认购、囤积房源、哄抬房价等炒房行为,以及防止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将买房作为洗钱的手段。
据了解,此前,各地房地产市场普遍存在房地产开发企业或内部人员及中介公司、炒房人参与炒房抬高房价、赚取差价的现象。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过去有一部分人往往在楼盘内部认购时花较少的认购金拿下房号,然后在开盘后以高价将房号倒卖给真正需要买房住的人,从而间接抬高了房价。因此,此举将有效遏制短线炒房行为。
建设部相关人士还特别纠正了记者将“实名制”称作新政的提法。他表示,这只是以前被业内称为“国八条”和“七部委新政”等重要宏观调控政策的细化措施之一。“七部委新政”中就已列出要实行实名购房制,去年我国部分地区已陆续开始试行。
百姓热议看法不一
在去年,“实名制”还只是一种提法,但今年它已经成为了建设部2006年的工作要点之一,是需要“落实”的,所以百姓特别关注。但是对于该政策的执行力度、效果以及影响,业内人士以及百姓有着不同的看法。
和建设部的调控初衷不太相同,不少百姓看到“实名制”这三个字的时候,想到的问题大多“离题”较远。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多,许多家庭都考虑购买第二居所,他们自然不属于炒房人行列,但是很多人担心在今后的购房过程中是否会遇到贷款方面的麻烦。在记者的各类型采访对象中,虽然多数不明白政策的具体含义,但有八成以上的人将“实名制”与今后的各类税收,尤其是遗产税挂钩。更有甚者,不到30岁就急切地咨询“用小孩的名字也可以买吧?”
业内人士对于这项政策的看法显然更客观一些。他们认为通过严格控制“售前环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炒房号的作用;通过联网记录,也可以发现恶意炒家,从而通过信贷和税收等政策,为其投机行为设置难度,降低其利润值。但由于配套政策难以完善,所以短时间内还难以发挥实际作用。
我市某房产公司负责人王经理告诉记者,代表交易公正、公开的“实名制”是一种趋势,但去年强硬的宏观调控使买卖双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早已“实名制”,因此这一政策的“落实”对于市场的影响并不会太大,对于打击恶意投机也只能起到一个辅助作用。
完善细节保护隐私
这位王经理向记者表示,完善信用体制才是抑制炒房的真正利器,而政府在落实包括“实名制”等在内的过程中也应该考虑老百姓的需要,增加弹性。比如说,应该允许一个正常的家庭在买房过程中,选择和更换最适当的人选,否则就有些“教条”和不近人情了。据他介绍,目前已经有许多银行的信贷信息联网了,这对于规范市场的效果非常好。但是,相应的惩罚机制还不健全,市场的整体信息依然不对称,受利益驱使,恶意炒房以及滥用信用等问题会依然存在。
而从事房产中介服务的刘经理则表示,虽然“实名制”了,但住宅毕竟是私人财产,其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应当受到法律保护,“不能像工商企业注册似的,谁花钱了都能查。”记者采访发现,他的这一说法,也代表了广大普通百姓的心声———政策在细化的过程中应该也保护公民的隐私,应当建立相关的查询制度,比如征得购房人同意等。
此外,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正常的地产投资应当是政府鼓励的,而恶意投机、哄抬房价、扰乱正常市场秩序才是打击对象。因此,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还应增加灵活性。如果银行等部门通过系统查询,认为某个购房者房产较多,拒放贷款或提升利率也应当说明理由,给购房人申诉的机会。
责任编辑 刘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