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村位于胶州市广州南路,由连家园、北窑头、南窑头、西窑头、杨家庙、相子林6个自然村组成,是一个城市里的村庄。
多年来,胜利村党总支一班人卓有成效地发挥了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在村庄三个文明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把一个“城中村”发展成为具有浓浓都市风情的富裕村,乡亲们亲切
地称他们是“胜利村的脊梁”。
抓好自身建设,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胜利村面貌巨变,由一个昔日远近闻名的穷村发展成为胶州市经济强村之一。面对成绩,村党总支班子成员没有骄傲自满,而是认真分析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村庄的面貌变了,但是党员干部的作风不能变!
他们认真抓制度建设,制定了两委成员及全体人员工作制度、两委成员联组制度等,并出台了《工作目标考核实施意见》,通过逐月考评,强化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机制,激发了干事创业的信心。
在党员队伍建设方面,村党总支坚持年年发展党员不间断,使党员成为胜利村三个文明建设的排头兵。他们向全体党员发出了“一个党员一面旗,党员形象我来树”的号召,开展了党员联组联户、争做优秀共产党员等活动,从各方面调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村党总支一班人还积极发挥共青团、妇代会、计生协等群团组织的作用,依靠群众组织做群众工作,使村庄管理体制形成了以党总支为核心、各个组织紧密配合的强大合力,保证了村级组织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
寻找致富路子,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胜利村党总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工业强村、三产兴村、外经拉动,推动了经济建设不断发展,集体资产不断增加,成为胶州市拥有集体资产最多的一个村。
上世纪80年代起,村里先后建起胶州市电缆厂、青岛东方电力设备厂、胜利塑料机械厂、建筑公司等20多家企业。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村办企业由于受技术、资金、人才、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显得越来越不适应。面对新的情况,胜利村党总支适时调整思路,从1993年到1998年,通过公开拍卖等方式,对企业全部进行了成功改制,不但没有使集体资产流失,而且实现了保值增值,盘活存量资产1000多万元。
适应工业“退城入园”的新趋势,胜利村党总支又将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村庄经济建设的重头戏,先后在村域内建起了2000多米长的商贸长廊、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第三产业成为村庄经济的又一支柱。胜利村外向型经济也得到了较好发展,先后引进外商独资企业6家,利用外资500多万美元。
坚持以人为本,将工作的落脚点放到让群众得实惠上
“口袋富了不算真富,只有口袋、脑袋一齐富才算真富。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追求三个文明全面发展。”这是胜利村全体党员干部的共识。
创建“五好家庭”活动,在胜利村已坚持了20多年,有效地引导了文明村风、民风的形成。去年,村党总支创新了“五好家庭”的评比形式,通过群众投票的方式评出村里的五好家庭,使结果更有说服力。
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方面,胜利村党总支也下了大气力。他们利用文体活动室、健身房、门球场、老年活动中心、公园广场、图书阅览室等文化阵地,组织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
为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村党总支实施了三项惠民措施:一是扩大村民养老金发放范围。胜利村于1996年开始,对男60岁、女55岁以上的老人实行退休养老制度,每月每人发放养老金150元。二是向村民发放生活补助金。对不享受养老待遇的村民,从出生进行户口登记开始,每人每年享受240元的生活补贴。三是成立大病救助基金会。他们从办事处对村干部考核奖励基金中拿出5万元、从村域经济实体中募捐5万元设立了救助基金,对因患大病导致生活困难的家庭进行救助,解决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青岛市“五个好”先进党总支、文明村庄标兵、山东省村民自治模范村民委员会、文明村镇……诸多的荣誉使胜利村的村民们相信,有村党总支这样的“脊梁”支撑,村庄的前景会越来越美好。
本报记者 隋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