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友们拿着晚报纷纷向母子俩祝贺(徐常青 摄) |
|
周华军与父母、妹妹住在工棚里,生活不算艰苦,一家人开心地面对(徐常青 摄) |
|
叶女士打电话邀请周华军一家吃饭,王树梅婉言谢绝 |
“因为青岛待我们不薄……”“……青岛养活了我们的家人,让我们赚足够的钱供孩子上学,我们也不能对不起青岛。”记者再次造访拾金不昧母子时,母亲透露务工者心声———本报昨日《除夕夜,务工母子寻失主》的报道引起市民关注。昨天下午,记者再次前往安庆路附近山头上的一座工地,拜访了这对母子。母亲王树梅告诉记者,“做这样的好人好事,我们更应感谢青岛。”这件事很普通,能够发生在这些普通的务工者身上,说明他们正融入我们的城市文明。
感谢青岛:
工作踏实,权益有保障
王树梅告诉记者,捡个钱包还给失主,这很普通,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她认为,失主感谢的不应该是他们母子,而应该是青岛。因为青岛的政策好,政府部门负责,外来务工人员的权益越来越能够得到保障。
就拿打工来说吧,儿子周华军转遍全国十几个城市,最终落脚在青岛。儿子在青岛一呆就是五年,而且这五年来一直未换老板,原因就是老板待员工不薄。
周华军是个钢筋大工,一天的工资随着工作量大小可能是60元,也可能是70元,但周华军从来不担心多干了活会吃亏。老板很公正,干60元的活就给60,只要加班加点日工资肯定会达到70元。
她还说,他们的权益和生活在青岛能得到保障,与市政府的政策有关,与全市各相关单位的督促有关,与媒体的监督、相关部门的重视紧密相连。
很多周华军的工友都表达了同样的看法:“青岛老板牢靠、保险。”在王树梅住处,有务工者说,我们务工者太普通,有些时候个别人不拘小节也可能给市民带来不便。但他们表示普通归普通,绝不会在品质上显得“卑微”。说起除夕夜捡包等失主的事情,王树梅母子说:“因为青岛待我们不薄,养活了我们的家人,让我们赚足够的钱供孩子上学,我们也不能对不起青岛。”这,可能也是许多在青务工者的真实心声……
母子居住的地方:
不像工棚,更像“家”
昨天下午,记者一路上山爬坡,在凛冽刺骨的寒风中,找到了王树梅母子的家。当一排排干净整齐的二层小楼房出现在记者面前时,发现这里充满“家”的味道。这里很像一个和谐的居民小区。
听说记者来拜访拾金不昧的母子,早有人上前领路了。王树梅告诉记者,这是工地老板给务工者们提供的住宿环境,舒适、安全,丝毫不比老家差,也不亚于一些城里人的居住环境。
儿子周华军不在家,母亲王树梅说他挑泉水去了。原来,在离他们住处500米远的山脚下有处山泉,听说喝了那里的水可以治疗胃病,周华军便坚持每天来回跑上一公里去打水吃。
从王树梅口中得知,工地老板考虑到一些务工者可能携带亲属来青,便专门给务工者准备了一间间的宿舍,整个工棚区俨然变成了一个个的小家庭。王树梅家人住的房间有8个床位。电暖气、电视等日常生活设施很齐备。燃气灶旁的厨案板上摆放着一小盆一小盆的饭菜,有豆芽、木耳、茄子、猪肉等。王树梅说,收入满意,所以家里的生活还是比较“阔绰”的。
隔壁的务工者李某来自四川,见记者到了王树梅家,她也跟着来凑热闹,见周华军母子的拾金不昧事迹上报后,她拿着报纸不断祝贺。李某用着浓重的四川口音告诉记者,王树梅一家人非常实在,除夕夜炖了3条鲢鱼,见李某一个人在家过年,便送给她一条吃。另外一条则送给了一位来自湖南的务工者,那一位因为买不到车票无法回家过年滞留青岛……(杨海涛)
失主:重谢加邀请,心领了
经过曲折打听,失主叶女士昨天下午终于联系上王树梅。叶女士告诉记者,本来她要从中拿出部分现金来酬谢王树梅母子的,但因为他们走得实在太急,一时半会儿又联系不上才没酬谢成。
昨天下午,叶女士拨通了周华军的电话,记者正巧在旁。王树梅接过电话,两人顿时像亲姐妹一样投机地聊了起来,大体意思就是叶女士邀请王树梅游玩青岛,有什么难处尽管说,而王树梅则是一口一个“谢谢”和“不用”。
网友:母子俩,我们的榜样
昨天青岛新闻网刊发了本报报道的母子二人拾金不昧的消息后,他们的事迹迅速感动了更多的市民和网友。
一位名叫“卡迪达”的网友发帖子说:“以前我对务工者有偏见,悔不该。母子二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网友“Kite801845”说:“苦等两小时,精神高尚,愿好人有好报。”
还有网友说:“祝好人一生平安。”、“务工者感动青岛,青岛感动务工者,作为一个文明城市,我因住在青岛而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