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的莱西,处处涌动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市镇干部携信息带技术请缨下乡帮扶,村干部听民声取民意谋发展大计,农民群众在养殖场、蔬菜大棚里忙活得欢天喜地……呈现出大地处处唱“新”歌的可喜画面。
实施“百村示范带动工程”:利用3年时间,使全市确定的100个示范村率先达到建设
标准
2002年,沽河办事处后庄扶村与九联集团实行“村企合一”,以九联集团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开始走捆绑式发展之路。该村现已高标准规划建设了工业园、居住区、行政办公区等生产生活设施;村集体为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养老金,为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交托管费、学杂费;全村80%的劳动力在九联集团就工。去年,村集体总收入9.2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0560元,是响当当的“村企合一型”示范村。
东庄头村拥有占地480亩、年交易量9.8亿公斤、交易额10.2亿元的全国最大的村级蔬菜产地批发市场。村里建有青岛市规范化完全小学、省级先进敬老院及老年协会、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等,90%的村民依托市场致富。去年,村庄完成集体经济总收入7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是典型的“市场带动型”示范村。
莱西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全面实施“百村示范带动工程”,确定了“村企合一型、市场带动型、招商引资型、高效农业型、旧村改造型、专业加工型、合作组织拉动型、资源开发型、库区开发型、旅游带动型”等共十种村庄发展模式,使每个村庄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他们提出,从今年起利用3年时间,使100个示范村率先达到建设标准,到2020年全市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
蓝图已绘就,贵在抓落实。莱西市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召开了千人动员大会,举办了建设新农村带头人先进事迹报告会,组织市镇干部进驻示范村帮助搞规划、谋发展。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充分发挥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的作用,坚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不断将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为民服务代理制”向纵深推进。去年,全市共为群众办结事项6万多件,群众满意率达到100%。
走“工业支撑、园区承载、项目主导”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将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培植成强市富民的新优势
培植产业新优势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基础。莱西市按照“一业特强、错位竞争、统筹城乡、加快发展”和“融入大青岛、建设新莱西”的思路,大力实施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经济国际化四大战略,走“工业支撑、园区承载、项目主导”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已逐步构建起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橡胶化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矿产建材六大工业主导产业。
农民增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在培植强市富民新优势的过程中,莱西市把发展壮大“农字号”龙头企业作为统筹城乡、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从而带动农业产业化不断向纵深发展。目前,全市已发展食品加工企业470多家,培育壮大了奶牛、肉鸡、生猪、蔬菜、果品、花生六大产业链条,将全市80%的农户及耕地纳入其中。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一系列“民生工程”让百姓得实惠
让老百姓得实惠,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终目标。为此,莱西市推出了“新招数”———
招数一: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去年,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完成土地治理项目6个,开发面积4.5万亩,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粮食示范区28万亩。从2004年起,投入资金5亿元,全面实施农村通电、通客车、通自来水、通公路、通讯的“五通”工程。目前,电、客车、公路、通讯已实现村村通,到今年底将完成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农业及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有效地提高了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招数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市形成了城乡养老保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医疗保险、失业(职工)被征地(农民)保障、农村五保老人生活保障以及教育救助、残疾人救助、灾害救助、老年人救助及困难群众住房救助的“五保五救”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做到了应保尽保。他们提出,要从今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投资1亿多元,基本解决69个库区移民村的落后面貌,使库区移民的生活水平基本达到所在镇(街道)农民的平均水平。
招数三:政府“埋单”培育新农民。从2004年开始,他们启动了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阳光工程”,每年筹措资金500多万元,免费对农村劳动力进行电工、电气焊、烹调等10多种技能的培训。目前,全市已有15.5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有20万名科技型农民靠发展设施栽培、养殖业等新技术、新品种发家致富。
崔展红 李晓军 于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