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7点,家住江宁将军大道的张保利准时驱车开往南京市航空航天大学上课,晚上8点左右回家。昨天,记者在南航门口刚好遇到他。他告诉记者,现在开私家车上学的同学很多,至少他们班就有3人。
据有关方面统计,由于一些大学校园在建设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私家车位的停放问题,致使现在南京的一些大学校
园内车满为患。也是针对这样的情况,南京市交管局交警二大队甚至专门在南航设立了警务室,二大队二中队的王青中队长告诉记者,“开私家车和有驾照的学生越来越多,针对这样的特殊情况,我们也采取了特殊的管理方式。”
中低价位车为主
记者在南京大学门前,几分钟之内就看到两名学生开着车子驶进了校园。其中一名姓李的学生说,他刚上大一,学校离家较远,而学校的住宿条件又不好,所以他父亲给他买了一台“捷达”作为代步车。很多学生对校园里的有车一族并不太“感冒”,他们表示,车本来就是代步工具,这种代步工具没有说它只符合哪些人群,不符合哪些人群,只要你有这个能力,开得起车,那么学生开车没有必要引起人们的诧异。同时,还有很多人对校园里的有车一族反应都很平淡,表示如果以后自己条件允许,也会考虑买车。从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学生用车多以中低价位车为主。用一位学生司机的话说是,“图个有车一族的感觉,心情好时和不好时,都可以驾着自己的轿车兜风,爽啊!”一位东大的学生说,他看中了一辆微型面包车,才3万多元,成为有车族并非遥不可及的事。但也不乏一些顶级的名车。曾经有读者给记者打电话,说仙林大学城里出现过一辆莲花跑车。据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保卫处不完全统计,目前南师大仙林校区学生拥有私家车的数量已经超过六十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生员工中拥有机动车驾驶执照的数量已达千人以上,私家车拥有量达数百台,其中有一半的私家车是学生的,这个数量仍在不断地增长。
负债买车者增多
小严是南邮四年级的学生。他认为,到了大四之后,学习任务不太多,但每天又都有课。很多学生外出找了工作,而每天又要回校上课。使在外面有工作的大学生无法分身,买车也就成了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事。谈到负债买车,他告诉记者,他买车的钱是家里付的首付,而剩下的钱都是贷款。他说他算过账了,每个月他可以赚到1000元左右,保持这种状态,在5年之内,他还完贷款是不成问题的。他告诉记者,他们学校有车的同学一般车的来源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家里经济条件特别好的学生;二是家里有了新车,旧车就给了孩子;三是家里仅此一辆,父母先让孩子“尝新”;四是负债买车者。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校园有车族大多在大三、大四。因为这时候即将走向社会,家里一般不会反对,有的父母还要求自己的孩子学会开车。此外,大三、大四的学生对大学已很熟悉,对社会也有所接触。但有了车之后,每个月还要有养车的钱,油、保险费、养路费,还有偶然会发生的罚款、修理费。学生们自己承认的“开支数额”大约是每月600元到800元左右。这笔钱据已经有车的学生说,也多是由家里出的,有的学生虽然自己也在打工,可是,挣的钱用来补贴一下自己的伙食、支付一下自己的社会活动还不够,根本不够养车。
交管部门不赞成学生有私车
2005年机动车总数突破64万辆,比上年增长11.2%。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就是,南京的道路越来越难走,车越来越难开。当谈到现在大学生们有车的现象时,南京市交管局很多高层都表示不支持,“大学生有私家车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从交通管理工作上来说,是给我们新的压力和挑战。我个人希望大学生还是少有车为好,毕竟他们的现状决定他们还不是这方面的消费者。而且面对复杂的道路情况他们并没有足够的经验和时间来处理。”
汽车厂家提前公关
在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拥有驾照的时候,很多汽车销售商也把眼光盯住了他们。越来越多热闹的试车活动现在也逐渐走进了校园。近日,包括宝马、斯巴鲁、奇瑞、吉利等多家汽车销售公司到南京各高校进行过各种不同类型的汽车主题活动。去年早些时候,福莱尔也开进了大学校园,在南大和东大进行了福莱尔试驾活动。现场很多大学生跃跃欲试。江苏朗驰汽车销售公司的销售人员郭小姐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年轻人购车的情况越来越多。以前私家购车人群当中30岁至40岁的人占到60%至70%,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购车一族的行列当中,根据他们的调查统计,甚至出现了不少18岁左右的车主。很多汽车销售公司都很注重对他们这一块市场的培育。
消费应把握尺度
南京大学商学院的黄繁华教授认为,大学生敏锐的时尚触角决定了其消费的特殊性,即依赖型的经济来源和追求潮流的对抗性。其羞涩的钱包决定了他们的引领潮流必然是以负债消费为前提,流行在一定程度上指引了大学生的消费。对于大学生买私家车,他表示,“不支持,但也不反对”。他说,这种现象的发生,可以理解,这种现象也没有对与错之分,毕竟是少数人的行为,在近期内不会产生大规模的效应。很多大学老师都认为,消费是个人行为,作为老师对学生的这种消费行为也没有必要干涉,但从更深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如果是出于虚荣和盲目追逐时尚而产生的负债消费,则要坚决反对。(4版《经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