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3日电(记者闵捷、刘江)年夜饭、放鞭炮、逛庙会,这些中国春节特有的仪式性活动,已经与“年味儿”的浓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但细心的人们发现,时代在改变,节日也在进化。这些过年“仪式”的内涵正在悄然变化:很多家庭的年夜饭不在家吃了,原来一家人的团圆饭变成了几个现代小家庭的拼桌团圆饭
,还出现了有外国马戏团参加的“洋庙会”……
在北京中关村一家IT公司供职的张力提前了两周也没能预定到年夜饭,她无奈地说,“现在大部分家庭都习惯到外边吃春节年夜饭了”。
中国请客网一项针对京城近300家中高档酒店的调查显示,今年年夜饭预订与往年相比更加提前进入高潮。早在1个月前,各大饭店的包厢就已经预定一空。
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张力很怀念幼时帮母亲在家中准备年夜饭的情景。“提前十几天就开始采购,然后洗、煮、烹、炸,一直要忙到除夕。”张力说,那时只放3天假,但过年的感觉很绵长;现在放7天假,但“年味”却转瞬即逝。
节日盛宴的简化,折射了转型的中国社会面对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矛盾与惆怅。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迫使一切从简的原则和态度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祖孙几代人一起忙碌的年节过程,被浓缩成了一顿外出聚餐。
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历史上的春节曾拥有诸多内涵丰富、形式繁复的民俗礼仪。从腊八开始,经过祭扫、烹饪、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放鞭炮、拜年、逛庙会,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赏花灯,一个完整的新年过下来需要近一个月时间。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法定春节放假3天。1999年9月,国务院决定将春节、“五一”、“十一”3个假期前后的双休日调配到一起,使休息时间延长为7天。此举的主要意图是为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近年来,作为“黄金周”之一的春节,其商业和休闲、娱乐色彩更是日渐冲淡了传统文化载体的价值。
外出旅游成为很多人春节最热门的选择。节前从各旅行社传来消息,国内、东南亚各线爆满,创历史上春节旅游新高,欧洲游则比往年有所增加,意、法、英等地多国游最受欢迎。
携程旅行网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六地的近万名以白领为主的市民网上问卷调查显示,有近半受调查者表示有外出旅游愿望,在出游方式上,八成以上的市民倾向于自由行旅游方式,短途出游大部分以自驾车出游方式为主。
此外,高科技通讯手段,则使春节这个农耕时代厚重、温情的文化产物变得简约而轻松。访亲问友、你来我往的拜年活动,逐渐被电话拜年、手机短信拜年所取代。2005年的春节长假,全国手机用户的短信发送量突破百亿,达到110亿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两家运营商仅此一项业务就揽进现金11亿元人民币。
东南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陶思炎说:“春节的本意是除灾祈福,但逐渐变成一种情感和美学追求,我们的情感传递、信仰表达都通过这个节日中的许多高度精炼的仪式和符号来完成。”
事实上,无论社会和人们的精神世界如何变迁,春节始终是中国人集体遵循的习俗和心灵归宿,尽管旅程注定布满艰辛,但“回家”仍是这个节日永恒的主题。每次过年,中国就会发生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集体迁徙。来自中国铁道部门的消息说,今年为期40天的春运,将运送20.42亿人次的旅客,创历年春运最高纪录。
与此同时,“团圆”的节日内涵还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不断被丰富和升华。今年海峡两岸的春节包机,不仅使众多台商便捷地返乡,还使大量台属来到大陆与亲人团聚。
然而,不管过年的形式如何变化,年味变淡已引起学者们的文化忧思和百姓的无奈叹息。“保卫春节”成为今年春节的最强音。
学者们对节日民俗文化的剧变表现出两种文化倾向:一是继续坚持遵循古老的传统民俗节日,另一种是迅速调整心态,适应新的民俗文化的变迁。人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是:节日也在新陈代谢,节日也在随时代进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