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现代农业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在破解二元经济结构的过程中,提出了建设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的大目标,并全力增强科技、财力扶持力度,初步走出了一条经济高效、技术先进、产品安全、资源
节约、环境良好的现代农业新途径。青岛建设现代农业的经验得到了国家农业部的高度评价。
紧紧围绕引进、示范、推广三个环节,我市突出抓好四项工程,加快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一是良种工程。全市建设了农作物良种引育中心、高产奶牛胚胎移植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建立起主要农作物品种评价示范推广体系,大大提高了良种引育和推广能力。近年来,共引进国内外农作物品种200多个,畜禽良种40多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肉鸡、蛋鸡、生猪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二是科技联户工程。全市农委系统477名中级职称以上农技人员分别与520个大户、12处农业示范基地结成对子,及时解决农业生产难题,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步伐。三是农民培训工程。突出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绿色证书、新型农民培养、农村实用人才、远程科技教育等五大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去年,全市各级财政安排1900万元,专项用于阳光工程培训,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5万人,转移14万人。四是农机装备工程。去年以来,市财政共落实农机购买补贴1500万元,大力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机具,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高。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20万千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
结构调整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市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按照“壮大优势农业、突出畜牧和水产业、推动观光农业”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壮大优势农业,重点抓了“四百工程”,即:建设100万亩高产优质高效粮食示范区、100万亩以设施蔬菜为主的现代农业示范区、100万亩优质出口花生基地和100万亩优质果茶花卉基地。在发展畜牧和水产业中,重点抓了工厂化、规模化养殖,大力推广“九联模式”,突出抓好27个畜禽基地和3000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同时加大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还积极发展以深水抗风浪网箱养鱼、工厂化养殖和虾池养海参为主要内容的高效渔业,网箱突破800个,虾池养海参2.4万亩,工厂化养殖56万平方米。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了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三分天下的格局。
品牌化、国际化、标准化三大战略,是我市建设现代农业、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大举措。在推进品牌化战略上,我市紧紧围绕名特优农产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地方特色,以产业育品牌,以品牌拓市场,加快发展品牌农业,初步形成了农林牧渔多层次、多领域的农业品牌集群。目前,品牌经济已占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40%以上,注册农业品牌128个,其中国家级13个。在推进国际化战略上,我市充分发挥青岛港作为全国重要农产品口岸的优势,积极实施市场和产品多元化战略,引导企业大力开拓日韩、欧盟、美洲和俄罗斯等市场,有效化解出口风险。2005年,全市农副产品出口突破18.5亿美元,增长25%以上。在推进标准化战略上,我市通过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和“出口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健全市、县、批发市场三级质量检测网络,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目前,全市有116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48个绿色食品,18个有机食品。
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借鉴工业理念和管理手段,我市通过扶持“龙头”大企业、建设大市场、培育大基地、促进大联合等四个关键点,完善联结机制,拓展产业链条,形成了以“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本报记者梁学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