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一些地方,随着高校新建扩建之风的兴起,负债办学渐渐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公办高校贷款达1500亿~2000亿元,随着还贷高峰到来,部分高校已没有偿还能力。有的大学城建成后,对学生所有的收费连还贷款利息都不够。国家审计署已连续两年对高校债务风险提出警示。对此,河南省社
科院有关人士建议:制订举债办学法,创立一整套激励金融机构向教育基本建设贷款的新政策。(见1月25日《第一财经日报》)
在这位人士看来,“公立高校是政府的资产”,“现在的金融管理制度,就是把高校当成工商企业,把高校逼得没办法,不得不还!”这大概是其建议制订举债办学法的依据所在。可细细分析,举债办学的提法必须慎重。
首先,当前一些高校,特别是那些举债办学的高校,其办学方向已经渐渐偏离了理性轨道。在扩招风和高学费的刺激下,不少高校走上一条奢华办学之路。正如有媒体报道,在我国的大学中,有着世界各国罕见的超级校园,有着世界高校中罕见的超高层建筑,有着豪华的餐厅。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先生曾撰文对这种奢华办学之风提出批评,并通过与世界名校对比,证明如此行为的不必要性。试想,办学方向既已偏离理性,为此举债的合理性又从何谈起?
而尤具讽刺意味的是,在如此足可“赶英超美”的校园中,却又有着无论比例还是数量都极为庞大的贫困生群体。正如杨福家校长所质问的:当很多贫困学生接到入学通知书,却因付不起学费无法去报到时,有什么理由超大规模地扩建校园、建造豪华大楼?由此,笔者以为,时下的当务之急是我们应更加现实地面对那么多贫困生上不起学的问题,应该明确政府、学校、金融机构等对贫困生的责任。
其次,如果举债的高校入不敷出,无法还贷,甚至“对学生所有的收费连还贷款利息都不够”的情况下,那么,那些贷款最终怎么消化?是增加对学生的收费,还是由财政弥补?抑或成为银行的呆坏账?当然,银行的呆坏账可能最终也不免要由财政负担。因而高校举债办学,加重的是对公共财政的压力,是学生及家长本已十分沉重的负担。如果我们不能警惕并及时遏制这种趋势,其可能的后果有两个:一是扰乱金融秩序,或使公共财政不堪重负;二是使高校学费进一步提高或变相提高。
还有一个现实问题,如果高校都纷纷举债办学,那么中小学怎么办?可以参照高校的办法吗?事实上,当前的奢华办学之风已经蔓延至一些地方的中小学———无数的所谓名校在扩建、在贷款,名义上“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实际上却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助长了乱收费行为。
因此,当前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奢华办学之路还要走多远呢?(郭之纯)
“示范高中”示范教育高收费?
针对示范性高中“入不敷出”的叫苦声,广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日前透露,示范高中今后要探索按运行成本收费的模式,将考虑通过招收一定比例的择校生来“劫富济贫”,同时,还将适当提高收费标准。该市教育局有望于今年一季度出台相关方案。(《新快报》1月3日)
这是一条令我感到震惊的消息。我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竟然公然为示范性高中收取择校费与提高收费标准“大开绿灯”。如果这样的方案最终出台,我相信,今后的示范性高中,必将大步向“超级豪华奢侈”高中迈进,这样的示范性高中,也必然会成为“拿钱买分数”的“学店”。在这样的进程中,中国的教育将离公平与平等越来越远。
我曾经在一家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做过多年语文教师,亲历了那家高中成为首批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前后发生的“巨变”。短短几年,从申请到批复,整个学校可以说是“旧貌换新颜”,新建起的实验楼、图书楼、办公楼,都成为当地教育系统内的“标志性建筑”。而内部的其他硬件配置,也都极其先进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