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农民忙年“三变” 春节临近,又说“忙年”。在胶州农村采访时,笔者发现,如今农民忙年习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扫帚扔了家政来了
腊月二十四一大早,胶西镇陈家屯村的陈秀贵家里,一大帮陌生人搬衣橱、抬桌子、擦玻璃……忙得不亦乐乎。
妻子王秀芝左右指挥,当起了甩手掌柜。 “孩子他爸在城里做生意,腊月里正是生意兴隆的时候,停一天要损失好几百块,我自己也收拾不了。这不,干脆从城里请来了家政公司,花俩钱,人家给收拾得利利索索。”王秀芝乐呵呵地告诉笔者。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小年”过后,家家户户都要清洗家具,粉刷墙壁,开展一次卫生大扫除,清清爽爽迎新春。这几年农民的收入高了,时间也紧了,很多富裕起来的胶州农民不再灰头土脸地自己“扫尘”,而是花上一二百块钱,请来了家政公司。进入腊月门以来,胶州的家政公司异常红火。一串红家政服务公司的陈经理告诉记者,这几天平均每天要接三四十个预约电话,其中农民保洁业务占到了40%还多。胶东镇大麻湾村的姜绍元告诉笔者,他们两口子都在外资企业上班,腊月里单位忙,所以也赶了一回时髦,请来了家政公司打扫卫生,“确实省心又省力,”姜绍远说。
对联少了“福”字多了
同样是在城根儿上的大集上卖对联,赶年货大集的刘德文明显感觉今年对联的销量不如往年,“福”贴和门娃娃卖得倒异常红火。
为啥?“没地方贴了呗。”南关办事处管理村的徐会香大娘乐呵呵地说,“俺村就是个例子,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很少有贴对联的了。”2005年春节前,南关街道办事处管理村310户938名村民整体搬迁,人均居住面积达40多平方米。徐大娘一家四口人,村里分给了两套房子,连同阁楼一共有260多平米。
2001年,李哥庄镇陈家埠子村首开先河,利用村集体的公共积累,投资1500万元在镇驻地建设了居民楼,所有村民摇身一变成为李哥庄人。阜安办事处胜利村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了胜利花园,全村搬进了整齐划一的楼房。据了解,胶州如今正在筹划搬迁上楼的已经有50多个村庄。该市建设局规划处的宫红说,近年来胶州积极谋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许多城区附近和镇驻地的村庄都进行了整体搬迁,农民们住进楼房,成为地道的“城里人”。
“看来今后赶大集我得多进点福贴了。”刘德文说。
年货少了超市忙了
往年一进腊月门,李哥庄镇李哥庄村的老汉就忙得焦头烂额:正月里招待客人的肉、菜,走亲戚带的礼品,都要提前准备好。可今年老汉过得挺悠闲,“镇里利客来超市大年初一都开门,吃的用的样样都有,抬腿就买回来了。”
在胶州农村,遍布各镇的超市成了农民们存年货“大仓库”。1月20日,在李哥庄镇“利客来”超市,电梯口、柜台前到处是人海长龙。超市负责人表示,春节期间超市将照常营业。矫戈庄村的贾大妈是超市的常客。谈起超市开到镇里,常大妈颇有些感慨,那年出了阜阳奶粉的事儿后,就觉着在农村买什么东西都不放心,现在好了,到大超市买东西,心里踏实。
胶州市财贸办公室副主任翟健介绍说,2005年,胶州市积极响应国务院“千乡万村”市场工程,制定出台了《“千乡万村”市场工程实施方案》,改造和新建农家店102个,其中日用品消费店78个,农资连锁店24个,覆盖全市18个镇(办),有半数镇有了大型购物超市。“这些农家店的建成,有效地解决胶州市50多万农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购买日用消费品难的现状,降低农民采购的成本,同时对杜绝假冒伪劣商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翟健说。赵法文刘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