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插图/肖军 |
   看看今年春运那个挤劲儿,返乡团圆的好心情到了家恐怕也挤丢得差不多了;再看看家庭主妇们连日来清扫购物、准备年货,除了用累字来形容她们的心情和感受
,恐怕再没别的词能更准确地表达了。如果说过年像过关,那么,年前的一切准备就像是子弹上了镗,哪一点有所疏忽,哪怕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可能引发一场家庭战争。特别是孩子多的大家庭,父子、婆媳、姑嫂、妯娌、儿子女婿、孙子孙女……哪一个关系处理得不当,团聚的最后结局就是不欢而散。难怪平时家里人的关系不太好的人家,盼过年又怕过年。心理学家说这是“节日心理失调症”,要想下准“药”,还得先找准“症”。    第一导火索:
   到谁家过除夕
   按旧例,除夕夜都是到婆家过,老辈人很少为这事起冲突。但是,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特别是第一代独生子女开始成家立业,这个矛盾在近几年是越来越突出。男方说应该守旧礼,女方说自己的父母也需要人来陪,虽是赶上七天长假,家在外地的男男女女谁也不愿失到这个难得的团圆假,那些平时相安无事的夫妻,一到春节,就会为除夕夜去谁家而吵个不停。
   其实,除夕夜到谁家过不是问题的本质,如果双方在同一城市,可选择上半夜到婆家或娘家,下半夜再去别一家;如果双方父母在异地,可轮流“坐庄”,不偏不向,当然,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很多。这些只是表面现象,如果究其深层原因,主要在于夫妻联盟不稳定,夫妻间的相互支持不充分。略显脆弱的关系虽然能应付平常生活,但在应急性生活事件下,就应对不足了。
   如果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多理解对方,就不会有大的冲突了。只要不是大的原则性问题,不如主动示弱,化干戈为玉帛。
   第二导火索:
   新年再翻旧账
   和家人一起过年,最重要的内容除了吃就是聊,聊聊家长,说说里短,可有时说着说着就说回了过去,翻着翻着翻出了旧账,什么姐姐借了弟弟的钱,弟媳妇心里还一直系着疙瘩;什么父母偏向哪个儿子,女婿心里打翻的醋瓶还没扶正;混得好的孩子说话口气有点冲,过得差的子女心里就发虚……话赶话,赶出了火气,轻的是吵几句,重的可能大打出手,就像电影《过年》那一家子,打得个人仰马翻,鸡飞狗跳。
   谁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十个手指伸出来还不一样齐呢,何况加进几个外姓人来,想的做的不一样那是肯定的。做父母的可一定要掌握好火候,聚的次数可以多一点,但时间要短一点;说现在说将来的事情多一点,想过去忆往事的话题少一点;混得好的子女低调一点,过得差的孩子自信一点。家务事别打算理出个谁对谁错,“清官”还断不了呢,咱们也别给自己找不自在。
   第三导火索:
   钱财易惹是非
   过年回家,哪个人不是大一包小一袋地往回拎。老人用不了,常常是把大姐的东西送给二弟,把三哥孝敬父母的钱转给小妹家添饥荒。一送二转,难免会出现不公平,得的多的不会说什么,送得多拿回来少的心里就会添堵,矛盾也就应运而生。最易起纷争的,恐怕还是老人的养老、赡养费等问题,谁出的力多,谁拿的钱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算法,算得不一致,争争吵吵必不可少。
   钱财是好东西,可也最易惹是非。家里的老人除了心里有数,更要有法,如果想帮助哪个孩子,不必非做到面上,虽然不可能一碗水端平,至少也别太明显地不均衡。虽说有的孩子不一定在乎老人那点东西,但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父母最宠爱的孩子,心理的争宠往往要强于物质的得失。另外,说到养老等问题,老人一定要制定个家规,实在不行,还可依法嘛。
   过节事情太多,除了家务事一大堆,又要应酬众多亲朋好友,沉重的人际压力使得人们心情烦躁,情绪紧张,从而转化为家庭压力,引发家庭争端,这是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因此,在这里先给大家提个醒,大家过节的时候别太累,特别是心不能累,凡事都以大局为重,管好自己的嘴,吃得多容易消化不良,说得多容易引起纠纷,该说的时候说,该吃的时候吃,把嘴的功能真正用好。别让“祥和之日”变成了“烦恼日”。主持人冯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