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起禽流感疫情都发生在湿地附近,偶然还是必然 新疆禽流感“追凶”警示录 乌鲁木齐市北郊的青格达湖是一个人工水库,周边有30平方公里的湿地。这块湿地被称为“乌鲁木齐的肺”,也是数万只候鸟的迁徙栖息地。去年11月,这里的周边村庄发生了禽流感。
 
; 十多年来,王传波每年春秋季节都要来这里观鸟。他是新疆观鸟会的召集人。王传波告诉记者:“青格达湖的湿地正在萎缩。” 7年前,他来到这片湿地的时候,到处都是半人高的水草,几乎没有人的踪迹,人与候鸟几乎没有接触。而近两年来,周边村庄的鱼塘逐步向湿地推进,经常有人在这里放牧,设鸟夹打猎,许多湿地被附近农民开垦,稻田里鸟粪随处可见。
有专家分析,正是候鸟与人的隔离带———湿地被毁、防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使得候鸟成为这场灾难的元凶。
■湿地减少,人与禽类的缓冲带消失
新疆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以绿洲农业为主的新疆,居民也都缘水而居,人与候鸟一度曾隔湿地各自而居,而现在被开发的湿地却成了禽流感的高发区。
就在王传波去的那片湿地保护区,保护区负责人夏玉东介绍,自保护区建立以来,已经有5000多亩湿地被开垦,因为没有围栏,这里成了周边村民的牧场。去年,附近的村民再次计划开垦3000亩湿地,在保护区的多次干预下,这个计划才被搁浅。
2005年新疆发生的9起禽流感疫情发生地点无一例外都在水域湿地附近。
早在禽流感来临之前,就有专家指出,候鸟的生存空间已过多被人打扰、挤占,这一问题若不引起重视,将面临禽流感暴发的危机。
专家们认为,迁徙的候鸟是一个禽流感病毒的大贮存库。虽然还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是村民务农、放牧时将病毒带给家禽的,但专家都认为此次疫情与人挤占候鸟的生存空间密切相关。近年来,人类活动和候鸟的生存空间越来越频繁地交织在一起,缓冲区域已不存在,家禽也失去了应有的保护屏障,人与候鸟的频繁接触加剧了禽流感病毒的传播。
王传波发现,即便是在巴音布鲁克草原的天鹅湖,也有了太多人类活动的痕迹。许多候鸟栖息的湿地面积正在逐渐缩小甚至消失。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谷景和指出,禽流感病毒在候鸟间一直存在。尽管目前禽流感传播途径还不明确,但湖泊、湿地对人类与候鸟之间却起到了缓冲带的作用,对湿地的保护已经是迫在眉睫。
已有自治区政协委员建议,政府应该将湿地保护纳入水源保护之列。
王传波认为,保护湿地首先要解决当地农民的增收问题,这样才能减少人对湿地的侵犯。
■候鸟监测体系尚未运行
谷景和说:“人与鸟接触紧密了,但对候鸟的关注度却不够。”
据他了解,近年来,新疆一直没有候鸟监测机构,也没有研究鸟类的专家和科研项目,一些鸟类研究专家已经纷纷转行。
王传波说:“我们对候鸟的迁徙路线和生活习性有详细的记载,但相关资料不知道送到哪里。”
候鸟作为野生动物,其管辖权在林业局。新疆林业局也仅仅停留在对鸟类的单一的保护方面。尽管此前新疆就曾发生过禽流感,但至今还未对过境候鸟的数量、种类、带毒情况进行过监测。
到底是哪些种类的候鸟是禽流感病毒的携带者?什么时候迁徙?迁徙路线经过哪里?传播途径是什么?空白、滞后的监测体系对禽流感的预防来说任重道远。
■免疫的盲区
另外,有关专家认为,新疆禽流感“多点散发”的局面与群众防疫意识有关。如果及时给家禽免疫,就会形成一道屏障,不至于出现这么多的地方发生疫情。
各地养禽检疫、防疫体系十分薄弱,工作力度不够,这也是一个原因。
造成新疆禽流感“多点散发”另一个原因是目前落后的养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