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雪林(1897—1999),安徽人,现当代“中国五大女作家”之一,被誉为20世纪中国文坛的“常青树”。上个世纪30年代任教武大,与同事凌叔华、袁昌英一起被称为“洛珈三剑客”。后半生居于台湾,以教学、写作、翻译、研究为业,著作等身,尤以神话、屈赋、玉溪诗的研究为人称道。百余岁辞世,归骨故
乡。因鲁迅逝世后,曾致信蔡元培,大肆攻击鲁迅,其后以反鲁为务,又兼以崇仰胡适,遂为大陆学界、文坛弃置,故而其人其文很长一段时间在大陆鲜为人知。 苏雪林于1934年来青岛旅游,盘桓岛城二十余日,畅游了市区、崂山。著文三十篇,总题为《岛居漫兴》与《游劳二日》,字数约十余万,在现代作家中,书写青岛当首屈一指。 按其散文中记载可知,作家自7月24日为逃避暑热,从上海乘船赴“欲界仙都”——青岛。其丈夫“康”已先期到达,安排食宿。作家先驻于友人山大周教授家,为免打扰友人新婚燕尔,次日便搬至福山二路山大教职员宿舍寓居。在青期间,作家游览了湛山寺、水族馆、炮台山、中山公园、太平山、万国公墓、太平角、燕儿岛山大果圃、栈桥等处,深为青岛的绿树、沙滩、海浪、灯影等美景心折神伏。屡到浴场戏浪弄潮,险为海浪吞噬,虚惊一场,作家戏称“几为波臣”。离青前,同友人到崂山攀爬居留二日。自柳树台入山,览北九水,赏千石谱,过王哥庄,攀白云、明霞二洞,访上清宫,追寻聊斋篇《香玉》中绛雪踪影。山光水色,让其纵情畅怀。山民的劳作艰辛、生活困顿又使之怜悯同情。 苏雪林文字,辞彩飞扬,时见理趣,更显情思。但将青岛“青”色之美,归于德占功绩,无疑是留洋学人殖民心态的流露。在王哥庄观乡民野戏,对戏台简陋、戏服破旧、表演朴拙的鄙夷,也展现了内心深处的贵族意识。然而瑕不掩瑜,其文章甚值一览,以《栈桥灯影》、《青岛的树》最为妙篇佳构,见载于大陆出版的各种版本的《苏雪林散文集》。她的文章,使后人对青岛三十年代民俗风情、山海景致的五彩斑斓,有了真切的感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