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哟,还没过年就已经‘盯’上孩子的压岁钱了。”昨日,到香港路一银行取钱的市民姜女士看到关于儿童压岁钱的理财产品宣传后笑着说道。记者了解到,临近春节,岛城多家银行、保险公司纷纷将目光盯准孩子们的“压岁钱”,纷纷推出“理财红包”、“小当家”等理财产品,一时间“小皇帝”们成了金融机
构最欢迎的“黄金客户”。一位老师则对此表示了自己的担忧,“这样的产品到底是谁在购买?会不会助长送礼的风气?”
“金”娃娃
昨日,我市一家保险公司的抽样调查显示,超过8成以上的市内四区的儿童,过年压岁钱在1000元以上;有6%左右的儿童,压岁钱超过5000元,最高的一名被调查儿童,去年的压岁钱足足收了12000多元。
当问及这些压岁钱是以什么形式派发的时,孩子们的答案尽显童真,“是超市的购物卡”、“银行卡”。
市场“旺”
据了解,正是因为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使得压岁钱市场成了金融机构眼中的“香饽饽”。我市包括中行、光大、华夏、太平人寿等银行、保险公司纷纷推出吸引眼球的喜庆存单、礼仪存单、少儿理财卡、小当家保险产品等。
一位金融机构人士向记者坦言,类似的产品几年前就出现了,“但是愈演愈烈,竞争越来越大,可见市场有多吸引人。”
家长“抢”
“每年都得为压岁钱和孩子打一仗。”昨日,市民高志敏女士深有感触地说。根据上述保险公司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以上的家长,会和孩子“抢”压岁钱。
“其实不是真想要这些钱,主要是怕她乱花。”高女士无奈地说。高女士的女儿上初二,每年亲戚朋友给的压岁钱加起来也有小两千。孩子每年都要求自己支配压岁钱,可往往出不了寒假,就花了一大半。高女士拿出一份她看中的太平人寿新“小当家”保险说道,“要是理财产品真能让孩子既学会理财管账,又不让她乱花钱,倒是个好办法。”
老师“忧”
“我认为,这些理财产品中的大多数只是应景而生,并不能提高孩子们的‘财商’,反而有可能助长社会不良风气。”昨日,合江路小学的王老师提出了不同意见。
王老师告诉记者,“细看这些理财产品,多是‘新瓶装老酒’:喜庆存单位就是原来的整存整取存单或定活两便存单;少儿理财卡也是老面孔改良而已,它们能对儿童的‘财商教育’起多大作用,令人质疑。”
王老师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压岁钱本来是长辈给小辈送出的一份真情流露的祝福,而带有面值的存单等新产品的诞生,难免为那些打着给孩子压岁钱名义给领导送礼者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很有可能带给孩子反面的金钱观与社会观。记者仇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