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计划在今年早些时候成立5个学部,并推出荣誉学部委员和学部委员,其学术地位大致相当于中国科学院院士。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冷溶18日说:“目前,组建学部的各项工作已基本就绪。”(1月19日《青岛早报》) 社科院未来的学部委员相当于“院士”,引来了不少反
对声音,包括著名学者徐友渔先生。按说,中国目前没有文科院士,社科院推出自己的“相当于中科院院士”的学部委员制度,就是国家批准设立社会科学领域的院士,也没有什么不妥,为何“准文科院士”还没出笼,不论是学界人士,还是民间人士,不仅不喝彩,反而泼冷水? “文科院士”(包括属于准文科院士的学部委员)不被叫好,缘于时下院士称号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颇。院士是学术声誉、学术贡献、学术权威的综合体现。然而,现在,一些人争当院士,考虑的未必是献身于学术研究,献身于科学探索,一句话,不是纯然的奉献,而是尽可能地索取。当院士,可以享受副部级待遇,可以给个人带来一系列的实惠,这才是一些人角逐院士的巨大动力所在。看来,是院士制度的价值取向出现了问题,殃及到尚未出世的“文科院士”。 酝酿中的“文科院士”不被看好,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瓶颈问题———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整体水平不尽如人意。相对于中国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情形不乐观。眼下,中国在世界上叫得响的经济学家、法学家、文学家、心理学家、新闻学家有几人?没有一支庞大的社会科学学术名人队伍,反而有一支数量可观的拥有社会科学院士头衔的人享受着院士待遇,不是学界的笑话吗?四川刘海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