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哲在喷气推进实验室工作 |
   “星尘”让我等了25年华裔科学家邹哲挑大梁设计“追彗星捕尘”计划    新华社洛杉矶电 当美国宇航局的“星尘”号飞
船携带着彗星“维尔特二号”的样本返回地球时,一位65岁的华人科学家多年的梦想变成现实。    他就是邹哲博士,美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资深研究员、“星尘”项目的设计者和副首席科学家。日前,当记者通过电话找到正在犹他州腹地等候“星尘”号返回舱的邹哲时,他兴奋地告诉记者:“为了这一刻我等了25年。”
   美国犹他州当地时间15日早晨7时(北京时间22时),“星尘”项目科学家已确认返回舱返回后的状态完好,可能带回了近百万彗星尘埃粒子,为研究太阳系的起源等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
   “我能睡个好觉了”
   在现场已忙碌了一个通宵的邹哲说:“我可以去睡个好觉了。”目前工程人员已将回收舱中的样本包装好,随后要把它们送到美国宇航局约翰逊航天中心。该航天中心有一个专为“星尘”项目而建的研究室,科学家将在那里完成对样本的初步分析。
   设计捕尘“网球拍”
   邹哲出生于抗战时期的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来到美国边打工边读书,接连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矶分校获得学位,此后一直在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从事宇宙工程研究。
   谈到自己提出的“星尘”计划,邹哲说:“我1981年就首次提出了这个构思,但直到1986年才被宇航局接受,这已经是我的第13次提案了。”如何捕捉太空中高速运动的彗星物质粒子呢?邹哲自己设计了一种介质———硅气溶胶网格,他比作“苍蝇拍”,而喷气推进实验室则较文雅地比作“网球拍”。
   65岁仍现场奔波
   “星尘”是继“阿波罗”计划之后,美宇航局第二个取回外星球物质样本的太空探索项目,也是美国第一个专门探索彗星的项目。邹哲解释说,研究彗星会揭示太阳系诞生和地球生命起源的奥秘。彗星是太阳系诞生时的残余物质组成的,来源于太阳系外围的柯伊伯带,这里温度常年保持在-200℃,比较好地保存了45亿年前的状态。
   当记者问到,他已65岁了,为什么还要在宇航局控制现场奔波时,邹哲大笑着说:“我当然应该到现场,我等了多少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