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春节越来越近,一周来大事不断。国内,全国科技大会成功举行,这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又一里程碑;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类四级,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我国3年裁军20万,军队总员额下降为230万,机构更精干,作战力提升。国际上,最受关注的是日本脱离“四国
联盟”,企图以“公投”方式、避开常任理事国入常。这里,我们关注一下近期十分受关注的高校扩招事件。
首先是教育部公布了我国2006年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其中普通本专科计划安排530万人,其中本科生260万人,研究生初步安排40万人(见南方日报1月8日02版报道)。这一数字比2005年增加了不少,也就是说,扩招势头仍在延续,其中本科生就增加了30万。随后,省内包括暨大、华师、华工、广外等各高校纷纷表示,今年本科生招生基本与去年持平,不再扩招,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优化专业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等增“质”的方面上来(见本报1月9日A01版报道)。接着省教育厅厅长郑德涛特意在2006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出补充说明,即使有部分重点高校今年不扩招本科生,今年我省普通本专科招生争取增长9%左右,并且指出加快高教发展,不能将提高质量与扩大规模对立起来,不顾质量的规模没有意义,但只谈质量不讲规模也不行(见南方日报1月10日A01版报道)。
政府和各高校,因为处于不同的考虑,而对扩招态度各异,一时让人无所适从。看来扩招不扩招,还真是一个大问题。首先来看扩招本身,经过几年的大扩招,近几年高教发展尤其是普通本专科生发展“神速”,几乎每年都上一个新台阶。现在,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已经突破200万,研究生突破35万。这其中,重点高校因为品牌、师资等各方面的优势,抢到了最大的蛋糕。
现在一些重点高校表示不再扩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有点“消化不良”。连续几年的大力扩招,一些高校的基础设施、师资等已经不堪重负。不要说师资等因为屡屡捉襟见肘,仅仅是食堂,因为人多许多高校就痛苦万分,甚至被迫实行不同的下课时间,“错峰就餐”。随之而来的是,学生整体素质出现下滑。此外,学生就业也是一个大问题。受各方面影响,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各种关于毕业生就业难的报道屡见报端,各高校为此也承受了较大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重点高校开始“刹车“,不再扩招,也是一种缓解当前矛盾的一种办法。
但上升到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层面,我国高等教育并不发达,大学生的确是少了而不是多了。因此,政府仍要支持高等教育发展,其中一点自然是“上规模”。但是,面对一些重点高校的“刹车”,面对不断上涨的毕业生就业压力,政府还是应该早作一些规划,将后续的事情处理得周全一点。比如帮助高校根据社会需要进行专业调整、加强高级技工培训等,帮助高校减轻就业压力,进而愿意主动扩大教育规模。毕竟培养的目的是“致用”,是为了长远的发展。否则,一味加担子,不仅高校不会认同,一般的学生也不会接受。一些普通和成人高校的招生困难就是最好的例证。
相对而言,广东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相对比较好,去年本专科整体就业率高达96.05%,其中本科生就业率达到97.59%(见本报1月9日A01版报道)。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高校教育连着一个个家庭,对每个家庭而言,培养一个大学生可能是家庭最大的几笔支出之一。一旦这笔“投资”失败,损失的就不仅仅是这笔费用,更重要的是打击了其对高等教育的信心。如果各高校和政府能从这一点着眼,相信会对高校扩招多几分熟虑,也多想一些扩招和就业“兼得”的良策。(刘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