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陕西华阴遭遇空前洪灾,不少灾民失去家园。中央拿出5906万元救灾资金帮助重建家园,但经省市层层截留,落实到灾民手中的却只有50万元,不到1%。知情人说,两年之前发生在渭河的那场大水,让数千户当地农民流离失所,却给当地华阴市政府带来了发财“机会”,气派的市委大楼也随即拔地而起。(《公益时报》
1月10日)
其实,地方各级政府抓住天灾机会,大打灾害牌,利用灾害为己谋利的做法,颇为普遍,决非陕西华阴一地独创。而在目前的救灾资金管理制度,漏洞重重,为“借灾发财”提供了土壤。
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是,救灾资金的信息缺乏透明性,难以监督。国家拨给华阴的巨额救灾资金,灾民并不知情。不公开,不透明,给暗箱操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现有的救灾资金拨付制度,也很难适应救灾的需要。
现行的救灾资金的拨付制度,与其他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一样,采取层层转拨的形式。以华阴救灾资金的拨付为例。灾情发生后,国家发改委向陕西方面紧急下拨了5906万元救灾款项,资金紧急下达到陕西省发改委后,却只往下转拨了1188万元,到了华阴市后,市民政局拨给市移民局时,又扣掉了1018万元。
在这种层层拨付的制度面前,资金经过的每个政府,都对这笔资金具有控制权。这种控制权就是截留、挪用、挤占的权力,虽然这种权力是非法的,但是,只要有控制权,就不能杜绝这种非法支配的权力。救灾扶贫资金屡屡被挤占截留,根本原因就在于雁过拔毛,分层拨付中的层层控制权。
其次,这种层层转拨的制度,效率极其低下。即使不存在截留等非法使用的情况,因为需要层层转拨,手续复杂,资金在途时间漫长,资金效益无法发挥,造成巨大的浪费。救灾就是救命,救灾资金在途延长一日,可能就造成无数灾民难以估量的损失。但是,从华阴救灾资金的情况看来,两年前国家紧急拨出的专项救灾资金,至今大多还在财政部门的账户上安睡。而那些失去家业,露宿野外的灾民们,却盼星星盼月亮,盼不到救命的资金。这种效率的损失,使宝贵的救灾资金的意义已经失去意义。
如果不改变现行救灾资金的拨付模式,救灾资金的无效和浪费就难以根本克服。近年来,国家进行了财政资金的国库集中支付试点。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救灾资金的支出,无需地方政府层层转拨,地方政府只要提供符合条件需要救助的灾民信息,中央财政可以将救灾资金通过国库直接拨入符合救助条件的灾民账户,完全抛开中间各级政府,剥夺各级政府对救灾资金的控制。
当然,国库集中支付,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比如地方政府因为从救灾资金中无所收获,发财无望,可能会对于争取国家救灾资金失去积极性,致使应该得到救助的灾民得不到中央救助补助。而要避免这种情况,只有借助于政治体制的改革,使各级政府的管理工作,真正处于人民的监督之下。(梁发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