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融资难”难题有待破解
市政协委员谈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民营企业“贫血”,想“输血”找不到“血源”,自身又缺乏“造血功能”,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难已经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民营企业界政协委员们表示
焦虑,并积极建言献策。
市政协委员、青岛创统科技集团总裁隋学礼回顾他的贷款经历,说:1997年,“创统”看准了德国、丹麦的风力发电项目,多次考察,前后用了二年多时间进行论证,花了上百万。但这个项目需要几千万元的资金,银行不给贷款,最终只好转让给有实力的大公司,对方也看到了“创统”的无奈,转让费被压得极低,“创统”几乎是把这个很有前景的项目白送给人。现在,这个项目已经启动了。他说:当民营企业想上项目、想快速发展时,就特别感到贷款压力。一些民营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在这方面比较“活”,主要是民间金融活跃。这两年,政府出台一些扶持政策,情况有所改善,但问题远没有得到解决。
市政协委员、山东铭丰律师事务所主任李萍说:青岛市民营经济创造了占总量44.6%的经济增加值,却只获得了10%左右的银行信贷支持,即便是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也只有30%-35%左右。国有银行对民营企业限制较多。
李萍委员说:近年来,青岛市各种民间借贷代理机构也开始活跃起来。2005年全市新设担保公司8家,引进大连和山西两家注册资本过亿元的担保机构,使得全市担保机构的总数达到29家。即使如此,从整体上看,目前的担保规模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全市2200亿左右的贷款余额总量,2004年担保机构提供的担保额仅为1.78亿元,2005年提供的担保额不到2亿元,这些数据在全省居于后列。
市政协委员、中信银行的张增勇认为,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除了中小民营企业自身要规范发展,提高企业的透明度,以及政府应出台一些措施,鼓励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多向中小民营企业倾斜外,最根本的是商业银行应转变观念。
张增勇委员说:从银行的角度来说,大力拓展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对银行自身改革与发展也意义重大。开展向中小民营企业贷款业务,可以推进银行在风险管理机制以及技术方法上的创新。同时,小企业的整体发展,又能进一步推动银行开展一系列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增强银行的盈利能力。银行可充分利用贷款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在政策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根据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水平、收益目标以及当地利率市场水平的功能因素自主确定贷款利率,对不同贷款人实行差别利率,并在风险发生时自主灵活地加以调整。银行应建立一套适应于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特点的流程、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各商业银行间的信息沟通,提高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信息共享程度。对已经评级授信的中小民营企业,银行可以用利率优惠、信贷适当增加、担保条件适当放宽,以及提供延伸金融服务等,来激励中小企业提高他们对银行的忠诚度和依赖度。
本报记者 张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