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揽风云动 ———记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叶笃正
“明天白天,多云,风力二、三级,最高气温零摄氏度……”听着天气预报播报,谁会想到,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为天气预报系统的建立默默耕耘;有多少人知道,这位老人对我国气象学、大气科学和气象业务殚精竭虑。
&
nbsp; “这个崇高的荣誉不只是对我个人科学生涯的肯定,更是授予气象科学界这个群体的。”今天,这位老人走到台前,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在媒体的闪光灯前微笑着,平静而泰然。 他,就是我国气象学泰斗———叶笃正。
国家至上
“是新中国的成立召唤我回到祖国,使我有了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舞台。”早年留学美国的叶笃正,学成后最担心的就是报国无门。“国家的需要,科学的前沿成为我科学探索的指南。”这成为他多年治学的基本准则之一。
叶笃正曾经和美国好友卡普兰教授有过一段简短的对话。
“如果你一直在美国工作,会写出更多的文章。”
“文章数量固然可以说明成绩,但美国能给我建立一个研究所,带领大量同行一起工作,为国家的气象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机会吗?不能!”
于是叶笃正把“科学工作者既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更要把自己的事业与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条理念贯穿于科研始终。
上世纪五十年代,百废待兴。祖国丰富的气象资源也为叶笃正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开创青藏高原气象学。叶笃正首先发现围绕青藏高原的南支急流、北支急流以及它们汇合成为北半球最强大的急流,严重影响着东亚天气和气候,为青藏高原气象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创立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他和同事发现东亚和北美环流在过渡季节有急剧变化的现象。这一发现对我国天气预报有重要意义。
———创立大气运动的适应尺度理论。叶笃正通过一系列工作建立的理论,解释了大气环流中究竟是气压场还是风场为主导,这一学术界的长期争论的问题,在天气预报业务上也有重要的应用。
……
科研一定要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在叶笃正心里生根发芽。他积极参与和指导建立了中国气象业务服务系统,为中国气象局的“气象中心”、“气候中心”、“信息中心”的建立做出了实质性贡献。
他对科学和国家发展的贡献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承认,也为他赢得了众多荣誉: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陈嘉庚地球科学奖;世界气象组织授予的最高奖———第48届国际气象组织奖……
叶笃正的治学格言中最重要一条: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看准国家的需求,并使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研究方法。
求实笃正
“叶老喜欢野外科考,总要亲自到实地察看。”叶笃正的学生黄荣辉院士说起他做学问的深入求实,就总要提起两年前的一件事。“我们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建了一个气象观测站,当时87岁高龄的叶老一定要亲自到那看看。观测站条件艰苦,盛夏中午的高温将近60摄氏度,沙漠的阳光毒,晒得人无处躲藏。可叶老不光考察了观测站,还不顾劳顿进了罗布泊。”
叶笃正坦言科研成功的秘诀:求实、求实、再求实;认真、认真、再认真。“搞科学研究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这是每个科研工作者都必须遵循的准则。”
黄荣辉院士记忆中的片段就足以证明叶老的言传身教。“他一向治学严谨,写文章从来不用大字眼。有一次我起草的论文里用了‘叶笃正发现’这几个字。给他审改的时候,叶老马上说,‘文章里不要用大字眼吓人。我的一个观点,又不是科技上的重大发现,改成‘叶笃正指出’。”
当时研究气象灾害的科研项目中,黄荣辉提出了“东亚气候系统研究”的课题。叶老看过以后说,“这个题目太大了,覆盖整个东亚。你的研究范围到不了,不能这么提。”于是叶老把它改成“影响东亚气候的海陆系统研究”。
“大师的学风和为人,正如同他的名字‘笃正’,求真求实求正,有科学家的良知和为人师表的风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王会军道出了叶笃正治学的真谛。
“我最不喜欢唯唯诺诺的学生。你说什么,他都说‘对’‘好’。总把‘某某说的’挂在嘴边,这样的学生不行。我喜欢敢对我说‘不’的人,并且能讲出自己的道理。”叶笃正教育学生不要迷信权威,“说‘不’的学生好,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我也能从他的思想中受益。”
不但严格要求学生,叶笃正认为科研人员都要具备基本素质:不怕权威,敢于挑战;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搞科研;眼光远大,能看到今后几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
创新不已
“谁说老人不能创新?”王会军所长的一句话扭转了记者根深蒂固的观念。不只是年轻的科技工作者,90岁的叶笃正也在科技创新的路上“飞奔”。
建立天气预报和应用的信息交换平台、关注全球气候变暖、预言气象学科的飞跃……叶老虽然年事已高,但科学前沿的各种新鲜的思路仍然在他脑海中闪现。
叶笃正正在针对目前天气预报的系统性调整进行考量。“农民种地,天时很重要。天气预报就要准确,符合农业生产的要求。我们现在的预报播出去就算了,一旦不准确,农民就要被动的接受损失。能不能改变现在的预报系统,把预报和生产实际的需要相结合,建立统一的互动信息交换平台,让天气预报更有针对性?”
全球气候变暖对叶笃正来说是涉及气象学、大气科学和气象业务的综合课题。“我已经快90岁了,一直生活在北京。记得年轻的时候,北京每年都下很厚的雪,可现在很少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向大气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使全球气候变暖,不但影响中国也深刻影响着世界。”
他的思考更深远。“全球气候变暖,究竟人类活动对大气和地球影响如何?人类将如何适应这个变化?怎样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应对变化,国家、政府、企业、个人分别扮演何种角色?”
“人类有序活动”概念,在叶老一连串的问号中应运而生。他组织领导我国气象学界开始针对气候变化展开研究,并积极参加全球变化科学组织的创立。“地球上生存的每个人都要理解这个问题。这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情,而是全人类共同要面对的。”
叶老耄耋之年仍然俯身科技前沿,进行前瞻性思索。他最近刚刚发表了一篇论文,预言在今后的10年到20年中,全球和中国的大气科学必将有跨越式的大发展。我们如何应对这种机遇和挑战?我们国家的大气科学发展何去何从?
叶笃正从到美国求学开始,就用随身携带的小本,把思想中的“灵感火花”逐一记录下来。对学问孜孜以求,对国家赤胆忠心,对人类前途深邃洞察,是叶笃正创新的动力源泉。
“科研不能光靠个别人。为探索地球大气的奥秘,需要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研究,发挥团队精神,大家一起往前闯!”叶笃正讲到这里,把手臂在空中一挥,向青年人发出了召唤。新华社记者杨维汉(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