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世界知名特色城市——
“十一五”时期的指导方针和目标任务
《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一五”时期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发挥青岛龙头带动作用的要求、市九次党代会以来确定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围绕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奋斗目标,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建设节约型社会,加速融入环渤海经济圈,积极发挥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十一五”时期,预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左右。经过“十一五”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取得更大成就,综合经济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城市文明程度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切实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更多地依靠自主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集中优势资源实施“五个重点”攻关,开发并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坚持以自主创新提升品牌经济竞争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动重点行业、领域、园区的清洁生产、集约化发展,努力建成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十一五”期间,形成新型大工业主导、现代服务业支撑、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产业结构。围绕已确定的重大产业项目,积极推进三大特色经济、四大工业基地和六大产业集群建设,壮大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以现代技术改造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化工橡胶、机械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育以产业装备、零部件制造装备、测试装备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基本建成现代制造业基地。继续实施“以港兴市”战略,建设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大力推进金融保险、旅游会展、信息咨询、总部经济、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繁荣商贸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努力建成航运、物流、商贸中心和金融、信息、中介服务中心。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以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国际化为抓手,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
(三)深入实施城乡互动战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促进郊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郊区新型工业化,构筑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新格局,促进郊区经济转型升级。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农民工岗位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坚持城市规划建设“七项原则”,按照规划先行、有序开发、留有余地的要求,完成城市大框架构建。优化发展中心城区,推进即墨、胶州、胶南城市综合功能的提升和发展,扩大平度、莱西城区空间规模。开发琅琊、鳌山、仰口、田横等滨海组团,加快温泉、凤凰岛等旅游度假区建设步伐。高标准完成滨海公路、海湾大桥工程,海底隧道及部分配套工程争取完工。加快国际空港建设,形成飞机维修中心、国际货运中心、飞行航运中心、生活服务中心。开工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完善城市客运公共交通体系,加大水、电、气、暖、通讯等公用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后备水源储备地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
(五)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建立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制。实施改革攻坚,加快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建设服务型、法治型政府和高绩效机关。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制任务。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质量。积极吸引外资投向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基础设施,鼓励跨国公司在青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
(六)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城乡统筹促进就业工作机制,加快发展就业经济。健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保障覆盖面,切实做好困难群体社会救助。大力发展富民经济,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加快住房建设,搞好配套设施,不断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
推进“平安青岛”和“文明青岛”建设。
2006年的主要工作
要按照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宏观调控政策,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更快更好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左右。
(一)加快推进重点产业项目建设
按照“十一五”产业结构调整和集群发展的要求,今年市政府确定产业重点项目95个,总投资1100亿元。其中大炼油、中船重工造修船基地、山东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LNG)等过50亿元项目4个,招商局国际集装箱码头、即发东丽、海洋石油工程基地等10-50亿元项目25个。年内新开工项目20个,完工项目20个,完成投资230亿元以上。
(二)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以国家创新体系企业研发中心试点为突破口,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推进高新区扩区工作,调整高新区布局,理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快构建青岛海洋科学数据中心、基础研究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和高新技术创新服务中心。
集中力量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开展科研攻关。
(三)努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做好“三农”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好局。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集中扶持四个100万亩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突出发展高效渔业和畜牧业,切实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骨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抓好10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培育市级示范合作经济组织30个。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进一步规范乡镇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设置。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各级政府合理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四)切实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效益
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全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33亿美元。围绕建设六大产业集群,着力抓好120个产业链项目的定向招商。加大重点园区建设与引资工作,抓住机遇,努力把开发区、高新区、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等建设成为精品园区。
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努力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出口分别增长25%和20%以上。
(五)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健全城市规划体系,强化规划先导作用。编制好滨海公路各沿线组团控制性规划、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空港与临空经济区发展规划。重视城市设计工作,完成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城市主要干道、街区的设计。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海湾大桥、机场扩建二期、滨海公路南段、即墨至平度高速公路、青岛至莱芜高速公路、青岛至龙口高速公路等工程建设。滨海公路北段年内完工。基本完成奥运场馆建设,办好奥帆测试赛。争取海底隧道年内开工。做好轨道交通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华电青岛发电公司二期热电联产热网工程和浮山新区供热站等供热工程建设。
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认真落实城市管理权限属地化的各项政策,完善城管执法目标管理、执法保障等体系和公安城管联动机制。积极推进城管执法工作向重点镇、中心镇延伸。集中开展以户外广告、占路经营等为重点的综合整治行动,创建70条城管示范达标路。
(六)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贯彻实施《青岛市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不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深化国有大企业改革,推进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和知名品牌集中,增强国有资本带动作用。
放手发展民营经济。认真落实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在融资服务等方面取得新进展。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和重组。依托工业园区,扶持特色民营经济板块发展,为产业集群协作配套。设立民营及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一批高成长性中小企业。新增营业收入过亿元企业30家。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9%,税收增长16%。
(七)积极推进服务业发展和扩大消费
围绕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促进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展,年内引进5-6家国内外金融保险机构。加快保税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生产资料市场。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不断改善消费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消费需要。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网上购物等新型流通业态,加快17条特色商业街建设,尽快形成品牌效应。
(八)努力促进社会更加文明和谐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大为群众办实事力度,切实抓好市政府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要办的10件实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统筹促进城乡就业。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集中建设一批“优质、特色”初中学校,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完成市内四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属地化调整,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水平。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改扩建60个社区文化中心,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按照“创建全国最安全、最稳定、最和谐城市之一”的要求,完善严打长效机制和动态治安防控体系,开展“基层基础年”建设活动,保障社会平安稳定。完善城市应急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九)切实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明确规范政府职能定位,在搞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着力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认真贯彻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大工作的意见》,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完善接受监督的工作机制。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
以“创建高绩效机关、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为目标,切实加强政府机关和公务员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