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孙慧丽)四处宣称自己是联合国工发组织中国促进处官员,但是这个有着“国际背景”的“大老板”却被一纸判决揭开了面纱。
记者日前获悉,二中院一审以合同诈骗罪判处郑奎瑜有期徒刑15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
郑奎瑜不服判决,已提起上诉。
“风云人物”骗得合
作协议
今年51岁的郑奎瑜早年出国。回国以后他化名张照朴、郑照朴,并自称有副教授的职称,并成为多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2002年1月,阿拉伯某协会提出要修建阿拉伯饭店,郑奎瑜所在的联工发集团公司提出和阿拉伯某协会合作。郑奎瑜还向阿拉伯某协会提供了一亿美元的“存款证明”。随后,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
然而,同年10月,阿拉伯某协会向银行核实时却被告知,郑奎瑜提供的是虚假存款证明。阿拉伯某协会便提出终止合作协议。他们让郑奎瑜交回所持的协议时,其一直没有交回来。这份协议成为郑奎瑜日后诈骗的工具。
“气派公司”空手套白狼
2003年8月,北京市某房地产公司的经理吕某认识了化名张照朴的郑奎瑜。第一次到联工发公司,吕某就被郑奎瑜公司的气派给振住了。
会议室到处贴着名人题词、墙上挂着郑奎瑜和领导的合影照片以及联合国的授权委托书。郑奎瑜还自称是联合国工发组织中国促进处官员。
此后不久,郑奎瑜告诉吕某,北京某大厦正打算以9亿元对外转让,而他手头上正好有一家阿拉伯某协会让他在北京买一栋楼的委托。
郑奎瑜希望以吕某公司的名义买下,再以12亿元的价格转卖给阿拉伯某协会,中间差价两家分成。
为了打消吕某的疑虑,郑奎瑜向他出示了那份与阿拉伯某协会签署的协议书。
看到协议后,吕某不再怀疑,于是双方签订了合同。随后,郑奎瑜以需要项目包装费的名义向吕某要了300万元。
2003年12月,吕某欲中止合同,郑奎瑜则拒不返还300万元。吕某于是向公安机关报了案。2004年2月3日,郑奎瑜因涉嫌犯合同诈骗罪被羁押,3月10日被逮捕。
打着“联合国”旗号诈骗
对于郑奎瑜自称“联合国官员”的身份,后据联合国工发组织中国促进处的工作人员证实,2000年3月,他们委托郑奎瑜负责该处项目管理部的筹备工作,负责工作手册、工作方案等的制定。
2000年11月15日,项目管理部筹建工作完成,就与郑奎瑜解除了工作关系。
据了解,从2001年10月到2002年12月间,郑奎瑜以联工发投资公司、联工发集团公司的名义,打着“联合国”旗号分别与广西、山西、河南及山东的4家公司签订了多项合同。
郑奎瑜以收取项目评估服务费用为名,共计骗取4家公司425万元。
责任编辑:林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