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北京娱乐信报》消息:祝福短信两天“摁”出1000多万,祝福短信雷同多。一厢是拇指经济在节日的芝麻开花,一厢是我们甘心掏腰包享受的“短信祝福疲劳”,雷同短信之祸真不是“乏味”两字能了。
我们越来越忙,书信越写越稀、电话越拨越少,短信渐渐“反客为主”成为表情达意的媒体王。眼看着春节
在即,可以预见的是:“祝福不用脑都在网上找”的雷同短信一定又会撑起N亿元假日短信收入的天文数字。美国媒介研究理论家保罗·莱文森认为,一种媒体越是符合人性化的模式,越是在各种媒体的生存竞争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手机满足了人们走路说话的需要,接近人类的本能状态,这就是手机媒体生存与扩张的胜算所在。只是,那些雷同的短信不断刷新手机屏幕的时候,也印证着我们祝福的“真心指数”边际效应递减的真理——好比初见的美女,一笑倾城,有高山流水的窃喜,但忽然发现她在对天下男子不停地COPY微笑,这不仅无聊还很有幸福杀伤力。
从人际传播学来看,我们心仪的永远是“一对一”的私秘化传播方式。但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人们传递感情的方式也越来越便捷而多元,传播内容的雷同几率也越来越给传播双方带来厌倦感。现代人际传播“一对一”的情况正在锐减(譬如书信),更多的是“一对多”——这是一个“过度传播”的时代,但人们还是希望采用传统的传播方式来传递感情。群发的“成品”短信,显然缺乏个性化的温情,在被一次次印证抄袭复制的同时,就在一次次打折着我们祝福的效应。
当“祝福短信”进入工业化复制阶段,意味着短信祝福方式陷入了一个难以自救的误区:越来越多的重复性阅读必然带来短信含金量的丢失,削弱了短信所应承载的特殊情感,这种审美疲劳甚至会伤害一些原创的精彩的真心短信。雷同短信的“七宗罪”至少在以下方面难逃其咎:一是加剧“信息超载”之害,导致大量雷同信息的蔓延,占据我们的生活空间浪费我们的阅读回复时间;二是“形式主义”浪费之害,明知是抄袭的雷同短信,但在礼尚往来的传统心态下,我们还是要“以其人之短信还治其人之身”,祝福沦为形式的操演,是一种心知肚明的浪费——由此观之,节日短信经济的N亿,真的是理性消费的注脚吗?
“雷同短信”的多米诺骨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网络提供商和网络服务没有进行个性化营销,短信写手们的成品却因没有版权保护措施而被肆意篡改抄袭,加上我们对祝福的投机取巧,祝福的“真心指数”就为短信市场的虚火埋了单。在这个即将到来的新春,让我们的短信“发”自真心吧。
(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