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18日,中国第22次南极科考队出发,11名青岛人奔赴南极大陆。昨天,他们在南极冰盖度过了2006年新年的第一天。本报记者联系科考队员项宝强,发出11名青岛考察队员向家乡人民及亲人的问好,同时还介绍了科考队员的衣食住行。
考察60座美丽冰峰
去年11月18日上午10时
许,包括11名青岛人在内的115名南极科考队员,乘坐“雪龙”号破冰船奔赴南极。此次南极考察的主要任务是格罗夫山综合考察,其中包括陨石回收与研究、冰盖进退及古气候研究、南极普里兹湾1:50万地质图编制、内陆冰盖测绘研究、星地遥感同步观测等计划。同时在中山站与冰穹A之间建立航空中继站(格罗夫山避难所),为我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第三个科学考察站做前期准备工作。
格罗夫山地区位于东南极伊丽莎白公主地的内陆冰盖腹地,介于中国南极中山站与冰穹A之间,距离中山站约460公里。这片3200平方公里的地区蓝冰铺盖、冰原起伏,由60多座未被冰雪覆盖的冰原岛峰组成,被誉为南极大陆最壮美的地方。与其他国家相比,格罗夫山是我国首先开展科学考察的地区。在前三次考察中,我国在这个地区共回收南极陨石4480块,拥有量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日本和美国。12月23日格罗夫山队的11名队员已经踏上征程,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科学考察。
衣:保暖让位紫外线
出发前,队员们都收到了此次南极之行用于御寒的部分服装,包括夏季防寒服、夏季考察服、夏棉服、安全工作皮鞋、工作皮手套和棉手套、防紫外线面罩、军用线袜、墨镜、单棉帽、防晒护肤品等物品一套。在极地工作期间,墨镜、防紫外线面罩、帽子、手套等都是必备用品。
由于冰雪强烈的反光,极其刺眼,很容易导致雪盲。由于现在这个季节是南半球的夏季,极地气温要比想像的高得多,正午的时候甚至达到7℃、8℃。穿上述衣物主要并非用于保暖,而是为了防止强烈紫外线的照射,即使这样,几天的卸货下来,大部分队员脸也明显变得黝黑了,皮肤也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当然一般情况下褪掉一层皮后就又“光滑如初”了。
食:吃饭成了负担
除了正常的一日三餐之外,每天晚上11点半,科考队还有夜宵,也就是面条,对于不是特别晕船而又习惯吃食堂的人而言,这无疑是“幸福”的。但对于晕船较厉害的人而言,吃饭就是工作,甚至是一种负担,总感觉吃饭时间来得总是这么快。在船晃得比较厉害的时候肉制品并不是大家的最爱,相反,面条、榨菜外加一个煎鸡蛋简直不亚于一顿美味。此外,船上还给队员发放了一些橘子、豆奶、酸奶等水果和饮料。
和陆地相比,船上食品的种类相对单一,如何让大家每天吃好、吃饱、不厌食,成为食堂师傅每天都要琢磨的问题。厨师有来自青岛的逄焕新、吕振毅、隋仁海,他们总是起早贪黑,变着花样保证船上一百多号人的伙食,他们是最辛苦,当然也是“最可爱的人”。为了保证队员的饮食质量,船上成立了膳食管理委员会,负责收集队员们对饮食的意见和建议,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大家提供尽可能周到的服务。
住:人人都住“标准间”
“雪龙”船上共有床位128个,除了个别房间为单人间外,绝大部分都是两人间。船在航行期间24小时提供热水,保证大家在工作之后可以洗一个舒服的热水澡。每个双人房间的面积大约在10多个平方。每个房间都有两个衣柜、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台澳柯玛冰柜,船上还提供毛巾、牙膏、牙刷、香皂、饭盆、茶杯、洗衣粉、沐浴液等基本生活用品。房间内有卫生间、空调、内部网络等,对于这样的条件,不少队员们说比原先想象的要好一些,虽然房间小了点,但基本的生活可以保障,跟“标准间”差不多了。
昨天,2006年的第一天,科考队员们又经历了忙碌的一天,除了考察格罗夫山,他们还将进行长城站、中山站的夏季考察、越冬考察和南大洋的考察等。(记者
曹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