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区 | 聊天 | 邮箱 | 建站 | 房产 | 影视 | 求职 | 游戏 | 教育 | 短信 | 直播 | 广告
首页 > 青岛新闻网 > 特别报道 > 正文  
新华社五大洲记者见闻 亲身感受中国风暴(组图)

青岛新闻网  2005-12-30 11:34:49 新华网

  
 

  新华社驻五大洲的记者,在他们的采访工作以及同民众的接触中,深深感受到中国的发展、中国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世界各国激发的中国热。

  

  11月8日,英国首都伦敦
泰晤士河边的“伦敦眼”摩天轮亮起了红色的灯光。为庆祝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中国清朝三代皇帝展《盛世华章》的开幕,当日晚,英国首都伦敦的标志性建筑都披上了“中国红”,为中国文化喝彩。

  英伦三岛热谈中国

  “盛世华章——中国清朝三代皇帝展”三米见方的巨幅海报张贴在四通八达的伦敦地铁里;从首相到经济学家、从外交官到平民百姓,英国人开口必谈的话题基本上都落不下“中国”;翻开报章杂志,每天都能看到有关中国的消息……

  记者常驻伦敦,经常穿行英国各大城市,参加各种新闻发布会、研讨会、经济峰会,让我这个中国记者意想不到的是,在遥远的英伦三岛竟然天天都在融融的“中国热”的包围中。

  不久前中国国家统计局修正了2004年的经济数据,第二天英国首相布莱尔马上预测称中国将“超英赶美”。他说,从某种程度讲,中国经济“恐怕”不仅会超过英国,而且将超越德国、日本,最终是美国,此乃“大势所趋”。

  致力于在英国推广中文教育的英国奥锐集团首席执行官麦启安,每次与记者见面都要侃自己对推广汉学的“热情”。他说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热情近乎疯狂,并断言:“英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还远远不够。英国人如果不学习汉语,不更多地了解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将会蒙受很大损失。”

  在伦敦传授了8年少林功夫的少林寺弟子释延孜两年前决定在自己开办的英国少林寺中开设中文教学班。当上百人在练功房习武练拳的时候,一群白色、棕色和黑色皮肤的青年男女则在细水潺潺的寺院另外一角,摇头晃脑地朗诵中文古诗……

  

  汉堡美丽的日落景色。汉堡市长冯·伯斯特有句名言:汉堡,汉堡,汉人之堡,汉堡是中国人的城市。 记者 马建国

  “中国热”渗入德国民众生活

  记者来德国不到一年,每到一处,都能看到中国的文字,常常遇到讲一口流利的汉语的蓝眼睛高鼻梁的德国人。德国正在兴起一股“中国热”,这种热不仅存在于在中国有投资利益的企业圈内,已经渗透到德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中。

  位于柏林市中心波茨坦广场的一座新落成的办公楼外,一个巨幅广告牌上用中文赫然写着:“出租500平方米以上办公楼,电话……”在法兰克福、汉堡、慕尼黑等大城市,三星级以上的许多宾馆里都放着中文版的《德国购物指南》。在柏林、汉堡等地的一些地道的德国餐馆,已经有简体中文菜单。各大城市的官方网站都有了中文版,详细介绍城市的风土人情、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和投资指南。从汉堡到法兰克福,从柏林到杜塞尔多夫,德国不少大城市都有中国中心、中国贸易促进会、中国投资咨询中心等关于中国的组织。这些组织有的是官方的、有的是民间的。

  到中国去发展,欢迎中国人到德国来投资已经成为德国企业界的中心话题。汉堡市长冯·伯斯特有句名言:汉堡,汉堡,汉人之堡,汉堡是中国人的城市。德国商界也流传着西门子公司前任总裁冯必乐的一句名言:只有不到中国去发展才意味着风险。

  德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也明显增多。德国《经济周刊》今年10月推出了中德文双语的“中国特刊”。神舟六号升天后,德国报刊纷纷刊登中国航天员进入太空的照片和新闻,德国《商报》还把照片刊在头版头条。德国明斯特电视台在德国并不起眼,但今年开设了中国部,播出的节目让同行艳羡不已。

  德国各界的中国热带来了汉语热。在大城市的街头,经常能碰到会说汉语的德国人。有一次,记者手持一张柏林市区交通地图在站台上等电车,突然一个60来岁的德国老人探过头来问:“你不认识路吗?”这个看起来不像是与中国有生意往来的老人汉语讲得竟然很不错。老人告诉记者,学习中文纯属个人爱好。 记者 张碧弘 袁炳忠

  在埃及体会中国巨变

  由于工作原因,记者三进埃及,前后已在这里生活了5年之久。我在埃及感受最深刻的一个方面就是: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增强和在国际政治舞台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埃及,无论官方还是民间,他们都越来越看重中国了。

  7年前,我以公派留学生的身份到开罗大学新闻学院进修一年。应该说,那是我接触埃及“民间”最近的一次机会。我感觉,当时普通的埃及人其实并不了解,也不很看重中国人。在大学生宿舍城里,埃方的管理老师对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会格外“开恩”和照顾,而对中国留学生却不知为何表现得很苛刻。在街头,热情奔放的埃及人喜好和外国人主动打招呼,但当普通埃及人看到亚洲面孔时,一上来首先会问,“你是日本人吗?”如果不是,他们会继续问,“那你是韩国人吗?”如果还不是,他们还会穷追不舍地接着问下去,“你是菲律宾人吗?是马来西亚人吗?那你是?”直到最后,他们才会想起来问我们“是中国人吗?”

  2000年当我再次到埃及时,当时担任中国驻埃及大使的刘晓明就他赴任后遭遇的尴尬向大家讲过一个故事。刘大使和其他国家的新任驻埃及大使在同一天向埃及总统穆巴拉克递交了国书,第二天当刘大使翻阅当地报纸时发现,报上刊登出来的中国大使递交国书的照片被编辑安排到了所有大使中的最后一个。

  七年前,埃及报纸上经常看到一些有关中国的负面报道,有些报道甚至连事实都不准确。这一方面是由于埃及媒体受西方媒体影响太大,另一方面,埃及媒体从业人员也确实对中国的情况不了解。近年来,不少埃及媒体的记者到中国去参观考察,将自己的亲身感受写出来见诸报端,告诉埃及读者一个真实的中国,告诉他们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现在,埃及当地媒体对中国题材越来越关注,正面报道也越来越多了。

  埃及影响力最大的《金字塔报》曾在今年10月22日用了半个版的篇幅播发了该报资深记者穆罕默德·萨比林发自北京对李肇星外长所做的一篇专访,报纸在文章前配发的编者按中指出,“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使这位黄皮肤的东方巨人在国际舞台上留下了巨大的影响力”。 辛俭强

  菲律宾:中国合作诚意改变菲“向西看”的世界观

  2005年是中国与菲律宾正式建交30周年。在这一年里,蔚蓝的南中国海见证了一个发展中大国谋求周边“睦邻、富邻”的诚意,更记录了两个一衣带水的邻邦共赴繁荣的新鲜轨迹。

  11月19日,在菲律宾中吕宋第一大港口八打雁,中国“南海502”物探船按照中菲越三家能源公司共同的协议,提前半年完成了南海协议区域二维地震数据收集任务,标志着中菲越南海能源勘探合作走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就技术而言,能够携带一流装备穿梭于远洋海域的中方无疑最强,但中方不追求支配权,始终按照合作协议平等互信地接受另外两方的监督协调。菲方代表向记者表示,只有与中国这样的优秀伙伴合作开发,菲律宾才有望摆脱对进口能源的依赖。而在这一年里,中国援建菲律宾北吕宋铁路的一段艰难岁月也即将过去。北铁项目在菲律宾人心中位置很高,30年前就有提议,但是它的施工难度吓退了日本公司。

  从4月到11月,中方承建公司一度受困于仅32公里的第一段线路,因为开工仪式后,全线两万多户拆迁棚户移民的安置工作还不见动静。但中方并没有坐等。中国工程师早出晚归,在棚户间的狭窄空隙中,用更多的汗水和更少的睡眠换取了测量数据。到年底为止,测量数据和设计方案已准备进入评审阶段。由菲副总统亲自督导的移民安置大部分已完成,实际动工指日可待。

  同样这一年,中国公司新建成的电力设施为菲旅游胜地宿务增加了旅客接待能力,在南部承包开采的镍矿即将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中国制造的GSM移动通讯设备备受青睐……菲外长罗慕洛说,中菲两国从前以贸易往来为主,如今中国在菲律宾已经成了重要的投资力量,十分有利于改变菲律宾基础设施的落后面貌。菲律宾大学学者分析说,中菲经贸活动互补的客观作用,将令菲律宾这个亚洲最西方化的国家吸纳更多的中国元素。马尼拉市民身着带有汉字等中国文化符号的服饰早已是泛化的“时尚”;而公司职员因工作需要而入学专修汉语也绝非少数。

  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正在使菲律宾改变过去完全“向西看”的世界观。

  印度:中国和平发展感动印度

  “在印度总理办公室的干预下,印度不再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中国公司参加印度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12月22日印度《经济时报》登载的这条消息简短却蕴涵历史意义,显示了印度政府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客观评估。

  2005年,中印关系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4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中印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国还签订了《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11月12日,南亚联盟第13届首脑会议接受中国为该联盟的观察员国。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国海军两艘舰艇访问印度,并与印度海军举行了联合海上救援演习。

  与中印关系发展相伴的是印度出现汉语学习热,汉语老师供不应求,汉语翻译的收入高于德法日三种语言翻译的收入。“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德里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余德灿如是说。

  《印度时报》高级记者费尔南德斯指出,过去2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迅猛发展,世界历史上无国可比;但中国没有利用其发展所积累的实力欺负别国,也没有因为国力增强而对邻国颐指气使,反而在众多国际事务上积极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合作,解决共同面对的问题。近些年来,印中关系发展较快,开始步入成熟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印度对中国和平发展持积极的态度。

  澳大利亚报纸:“用不着害怕中国崛起”

  翻开澳大利亚的主流媒体报纸,有关中国的报道越来越多,几乎每天都有。这些报道大部分在谈论中国崛起带来的经济机遇,探讨澳大利亚该如何适应中国的发展。

  中澳双边贸易额在1972年建交时不足1亿美元,用了24年达到50亿美元,用了6年突破百亿美元,只用了两年突破了200亿美元。媒体想不出合适的词来形容这种增幅,只能称之为“爆炸式增长”。“爆炸”只是短时间的大量增长,但两国的经贸合作已经没有人能够确切预计什么时候能缓下来。

  澳报纸普遍指出,中国发展已是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大报《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说,“中国唤醒了澳大利亚(矿业)一颗死去的心”“中国的发展对澳大利亚的发展至关重要”。该报刊载澳新银行集团首席经济学家的文章说,“澳大利亚能绝好地补充崛起中国的需要”。另一家大报《澳大利亚人报》发表长篇社论,题目是《中国将左右我们的命运》。

  霍华德总理今年明确指出:“中国的崛起是机遇,是好事,对全世界都是好事”。各大媒体都报道了他的话。《澳大利亚人报》头版的标题是:“总理说了,用不着害怕中国崛起”。

  阿根廷人赞“神六”

  2005年,随着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在距离中国万里之遥、处在地球另一端的南美大陆,阿根廷人对中国的了解也不再停留在“地广人多”、“历史悠久的层面上,他们正从新的视角认识这个遥远的国度。

  11月初的一个夜晚,记者在出租车上同司机闲聊,当司机师傅得知记者来自中国时,兴奋地问道:“中国人已经登陆太空了,不是吗?”

  听到这话,记者感到有些诧异,因为在神舟六号发射的那段时间,阿根廷国内媒体的报道似乎并不太多。没想到,时隔一个月后,一位普通的出租车司机竟然会和一个陌生的中国乘客谈论这个话题。记者高兴地回答:“是的,不过,这已经是第二次了。”

  司机听后,一边开车,一边不时地回头询问载人飞船发射的基本情况。随后,他说,“真羡慕中国现在的科技发展,相反,现在很多阿根廷科学家都移民到了美国和欧洲国家”。从他的话语中记者能明显感觉到,经历了四年前那场噩梦般的大危机后,阿根廷人的失落以及对崛起中的中国的钦佩与羡慕

  最后,他还向记者讲到了自己正在上高中的孩子。他高兴地对记者说:“你知道吗,我的小孩正学中文,我希望他今后能够去中国发展,或者做一些与中国有关的事。”

  在12月中旬的另一次采访活动中,记者遇到了一位手拄拐杖、身体驼背的老人,通过交谈得知,老人名叫伊萨克,今年已有91岁高龄。20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收听中国广播。谈话中,他也特别提到了今年中国发射载人飞船的事情。

  老人说,他通过中国媒体的西班牙文网页关注了整个发射过程。他还仔细地将自己所查看的资料打印下来与朋友们分享,资料中包括两位中国航天员登陆太空前所作的准备、在太空的生活细节,以及成功返回地面后的表现等。

  他一边向记者展示自己保存的资料,一边认真地说:“这不光是中国的大事,也是世界的大事。”

  美国人离不开“中国制造”

  年关岁末,圣诞连着新年,这是美国人一年当中最为疯狂的购物时间。各大商场打折促销的广告如雪片一般。但是美国人在购物过程中发现,性价比最理想的,多半还是“中国制造”。

  在美国,真有人做过试验,一年不买中国产品。今年圣诞节前,对经济问题颇有研究的美国自由撰稿人萨拉·邦焦尔尼女士在《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刊文(本网12月21日曾刊发此文——美国人感叹:“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宣布,她完成了这个“伟大”的试验,得出的答案是:现在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离开“中国制造”已经非常困难,而且以后将越来越难。

  其实,关于中国产品深入美国千家万户的故事早已不稀奇。今年圣诞期间还有更新鲜的事:一些美国人过节选择吃中餐。在圣诞夜,从东海岸的波士顿、纽约、奥兰多到西海岸的洛杉矶、旧金山、西雅图,各大城市中餐馆的生意都特别火,顾客却主要是黄头发大鼻子的美国人。

  除了中国货、中国菜,许多美国人把眼光投向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10月份在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举办的“中国文化节”,声势浩大,精彩纷呈,吸引了上百万美国观众的眼球。这次汇演向美国人展示的不仅是一个古老的中国,也是一个现代的中国。

  许多美国人也许是从“中国制造”开始了解中国的。随着两国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中国在美国民众眼中的形象也在日益全面,日渐清晰。尽管少数美国“政治精英”也许始终改变不了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别国的习惯,但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美国百姓正在真真切切地感受一个和平友善、为他们带来各种美好事物的中国。

  菲律宾:中国合作诚意改变菲“向西看”的世界观

  2005年是中国与菲律宾正式建交30周年。在这一年里,蔚蓝的南中国海见证了一个发展中大国谋求周边“睦邻、富邻”的诚意,更记录了两个一衣带水的邻邦共赴繁荣的新鲜轨迹。

  11月19日,在菲律宾中吕宋第一大港口八打雁,中国“南海502”物探船按照中菲越三家能源公司共同的协议,提前半年完成了南海协议区域二维地震数据收集任务,标志着中菲越南海能源勘探合作走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就技术而言,能够携带一流装备穿梭于远洋海域的中方无疑最强,但中方不追求支配权,始终按照合作协议平等互信地接受另外两方的监督协调。菲方代表向记者表示,只有与中国这样的优秀伙伴合作开发,菲律宾才有望摆脱对进口能源的依赖。而在这一年里,中国援建菲律宾北吕宋铁路的一段艰难岁月也即将过去。北铁项目在菲律宾人心中位置很高,30年前就有提议,但是它的施工难度吓退了日本公司。

  从4月到11月,中方承建公司一度受困于仅32公里的第一段线路,因为开工仪式后,全线两万多户拆迁棚户移民的安置工作还不见动静。但中方并没有坐等。中国工程师早出晚归,在棚户间的狭窄空隙中,用更多的汗水和更少的睡眠换取了测量数据。到年底为止,测量数据和设计方案已准备进入评审阶段。由菲副总统亲自督导的移民安置大部分已完成,实际动工指日可待。

  同样这一年,中国公司新建成的电力设施为菲旅游胜地宿务增加了旅客接待能力,在南部承包开采的镍矿即将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中国制造的GSM移动通讯设备备受青睐……菲外长罗慕洛说,中菲两国从前以贸易往来为主,如今中国在菲律宾已经成了重要的投资力量,十分有利于改变菲律宾基础设施的落后面貌。菲律宾大学学者分析说,中菲经贸活动互补的客观作用,将令菲律宾这个亚洲最西方化的国家吸纳更多的中国元素。马尼拉市民身着带有汉字等中国文化符号的服饰早已是泛化的“时尚”;而公司职员因工作需要而入学专修汉语也绝非少数。

  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正在使菲律宾改变过去完全“向西看”的世界观。  记者 范跃龙

  印度:中国和平发展感动印度

  “在印度总理办公室的干预下,印度不再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中国公司参加印度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12月22日印度《经济时报》登载的这条消息简短却蕴涵历史意义,显示了印度政府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客观评估。

  2005年,中印关系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4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中印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国还签订了《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11月12日,南亚联盟第13届首脑会议接受中国为该联盟的观察员国。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国海军两艘舰艇访问印度,并与印度海军举行了联合海上救援演习。

  与中印关系发展相伴的是印度出现汉语学习热,汉语老师供不应求,汉语翻译的收入高于德法日三种语言翻译的收入。“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德里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余德灿如是说。

  《印度时报》高级记者费尔南德斯指出,过去2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迅猛发展,世界历史上无国可比;但中国没有利用其发展所积累的实力欺负别国,也没有因为国力增强而对邻国颐指气使,反而在众多国际事务上积极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合作,解决共同面对的问题。近些年来,印中关系发展较快,开始步入成熟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印度对中国和平发展持积极的态度。 记者 李保东

  澳大利亚报纸:“用不着害怕中国崛起”

  翻开澳大利亚的主流媒体报纸,有关中国的报道越来越多,几乎每天都有。这些报道大部分在谈论中国崛起带来的经济机遇,探讨澳大利亚该如何适应中国的发展。

  中澳双边贸易额在1972年建交时不足1亿美元,用了24年达到50亿美元,用了6年突破百亿美元,只用了两年突破了200亿美元。媒体想不出合适的词来形容这种增幅,只能称之为“爆炸式增长”。“爆炸”只是短时间的大量增长,但两国的经贸合作已经没有人能够确切预计什么时候能缓下来。

  澳报纸普遍指出,中国发展已是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大报《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说,“中国唤醒了澳大利亚(矿业)一颗死去的心”“中国的发展对澳大利亚的发展至关重要”。该报刊载澳新银行集团首席经济学家的文章说,“澳大利亚能绝好地补充崛起中国的需要”。另一家大报《澳大利亚人报》发表长篇社论,题目是《中国将左右我们的命运》。

  霍华德总理今年明确指出:“中国的崛起是机遇,是好事,对全世界都是好事”。各大媒体都报道了他的话。《澳大利亚人报》头版的标题是:“总理说了,用不着害怕中国崛起”。 记者 米立公

  阿根廷人赞“神六”

  2005年,随着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在距离中国万里之遥、处在地球另一端的南美大陆,阿根廷人对中国的了解也不再停留在“地广人多”、“历史悠久的层面上,他们正从新的视角认识这个遥远的国度。

  11月初的一个夜晚,记者在出租车上同司机闲聊,当司机师傅得知记者来自中国时,兴奋地问道:“中国人已经登陆太空了,不是吗?”

  听到这话,记者感到有些诧异,因为在神舟六号发射的那段时间,阿根廷国内媒体的报道似乎并不太多。没想到,时隔一个月后,一位普通的出租车司机竟然会和一个陌生的中国乘客谈论这个话题。记者高兴地回答:“是的,不过,这已经是第二次了。”

  司机听后,一边开车,一边不时地回头询问载人飞船发射的基本情况。随后,他说,“真羡慕中国现在的科技发展,相反,现在很多阿根廷科学家都移民到了美国和欧洲国家”。从他的话语中记者能明显感觉到,经历了四年前那场噩梦般的大危机后,阿根廷人的失落以及对崛起中的中国的钦佩与羡慕

  最后,他还向记者讲到了自己正在上高中的孩子。他高兴地对记者说:“你知道吗,我的小孩正学中文,我希望他今后能够去中国发展,或者做一些与中国有关的事。”

  在12月中旬的另一次采访活动中,记者遇到了一位手拄拐杖、身体驼背的老人,通过交谈得知,老人名叫伊萨克,今年已有91岁高龄。20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收听中国广播。谈话中,他也特别提到了今年中国发射载人飞船的事情。

  老人说,他通过中国媒体的西班牙文网页关注了整个发射过程。他还仔细地将自己所查看的资料打印下来与朋友们分享,资料中包括两位中国航天员登陆太空前所作的准备、在太空的生活细节,以及成功返回地面后的表现等。

  他一边向记者展示自己保存的资料,一边认真地说:“这不光是中国的大事,也是世界的大事。” 记者 曹宇

  美国人离不开“中国制造”

  年关岁末,圣诞连着新年,这是美国人一年当中最为疯狂的购物时间。各大商场打折促销的广告如雪片一般。但是美国人在购物过程中发现,性价比最理想的,多半还是“中国制造”。

  在美国,真有人做过试验,一年不买中国产品。今年圣诞节前,对经济问题颇有研究的美国自由撰稿人萨拉?邦焦尔尼女士在《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刊文(本网12月21日曾刊发此文--美国人感叹:“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宣布,她完成了这个“伟大”的试验,得出的答案是:现在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离开“中国制造”已经非常困难,而且以后将越来越难。

  其实,关于中国产品深入美国千家万户的故事早已不稀奇。今年圣诞期间还有更新鲜的事:一些美国人过节选择吃中餐。在圣诞夜,从东海岸的波士顿、纽约、奥兰多到西海岸的洛杉矶、旧金山、西雅图,各大城市中餐馆的生意都特别火,顾客却主要是黄头发大鼻子的美国人。

  除了中国货、中国菜,许多美国人把眼光投向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10月份在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举办的“中国文化节”,声势浩大,精彩纷呈,吸引了上百万美国观众的眼球。这次汇演向美国人展示的不仅是一个古老的中国,也是一个现代的中国。

  许多美国人也许是从“中国制造”开始了解中国的。随着两国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中国在美国民众眼中的形象也在日益全面,日渐清晰。尽管少数美国“政治精英”也许始终改变不了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别国的习惯,但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美国百姓正在真真切切地感受一个和平友善、为他们带来各种美好事物的中国。记者 杨晴川

责任编辑:屠筱茵

页面功能   】【 小字】【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 “中国热”持续升温 会否有一个“中国世纪” 12-03
· 中国和平崛起不是梦 解析美国当前的“中国热” 09-02
· 全球经济洋溢中国热 美媒体称“做一个中国人,真酷” 02-03
· 日本汽车企业未来几年投资中国热度不减 01-02
· 汉语将成美大学"先修课程" 从"中国恐惧症"到"中国热" 12-10
· 海外对华态度:从“中国恐惧症”到“中国热” 12-10
· 2003中国热点商务旅游城市:青岛被“挤”出十甲 评论 02-23
· 华尔街再度掀起“中国热” 出现“中国综合症”现象 12-15
· 汉语成为公务员求职升迁砝码 韩国掀起“中国热” 07-07
· 招中国空姐供飞行中餐 欧航掀起中国热 02-21
下一篇:
 
“伽利略”寄寓欧洲防务独立梦想 军用引发争议
图片新闻
 
热点资讯
大S性感低胸装亮相
木子美性爱录音网上传播
性感女网友
扛煤气
· 婚礼主持人的机遇 名利双收千金易求
· 新年爱心第一槌 阳光雨露润春蕾
· 市立医院回报社会先心手术一万元
· 6个月无限量免费学英语!
· 中嘉绿岛秋季金色宝贝即将颁奖
· 购用友软件 送联想电脑
· 英语学习的最佳途径!
· 百盛圣诞新年贺卡设计大赛-中大奖
· 高薪诚聘!!清华IT联合5大企业
· 北交大MBA学历学位班招生!
· 12周短期留英硕士预科只需2.8万元
· 对外经贸大学在职研究生MBA招生
青青岛短信中心
>>点击进入短信频道  

站内检索
 

版式检索

旧报全文检索

专题汇总

实用信息

 更多

- 海尔N60手机最值得购买
- 青岛市立医院招聘宣传人员
- 多条旅游线路供您选择!
- 东易健康牡蛎产品保肝解毒
- 青岛e城通信息亭便民功能
- 圣诞小家电酬宾大降价至7折
- 售:热河路沿街网点(可贷款)
- 交行太平洋双币信用卡
- 登服装网―大奖等你拿
- 肯德基“桑巴虾球”热舞登场
- 90天!让你做个"性总统"
- 送礼送健康-英派斯礼盒
- 中信实业银行更名"中信银行"
- 购用友软件 送联想电脑
- 网上医院-医疗在线交流
- 关注岛城大学生求职
- 十五回顾十一五展望专题
- 青岛社会发展看亮点
- 青岛荣获首批全国文明城市
- 青岛城市品牌推介欧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