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虎的操心事
这是12月的第二天,天是阴的,天气预报说又要降温。
母亲从老家打来电话,说父亲的慢性骨髓炎又发作了,10年前一次不彻底的手术,把父亲反反复复折腾到现在,每次病发只能上乡里的卫生院打打吊针消消炎。这一次,王虎决定让父亲到省城来治。
他到
处给同学、同事打电话,询问哪家医院的骨科比较出名,有无认识的名医名家。一来,找个医术好的,二来,找个医德好的。报纸上天天在揭医疗黑幕,昨天,电视里关于哈尔滨“550万天价医疗费”的报道一度看得他胆战心惊。
父亲是农民,家里的积蓄,在他读大学那几年就已经折腾光了。报纸上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结果说,农民住院人均费用是2236元,而我国农民的人均收入是2622元。全国约有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的人应住院而不住院,79%的农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险。对父亲来说,像看病这种大支出,还得指望他这大儿子。
前年,买了房,折腾掉毕业7年以来省吃俭用存的6万元,再东挪西借了3万元,总算应付了首期加装修,现在每月还背负着1500元的月供。媳妇和他一月的收入加起来也就
7000元。
他打听好了,动一个骨髓炎手术,手术费在2万元左右,再加上近1个月的住院费,至少得准备1万元。
存折上只剩1万元了,再跟公司申请把下个月4000元的工资预支出来,他厚着脸皮向姐姐和同学、朋友处借了1万多,总算凑齐了3万元。对此,媳妇心里是有点疙瘩的,存折上的1万元原本是为明年要孩子准备的,现在一个剖腹产,没有1万元下不来。
一个同学通过七拐八折的关系给他介绍了一家三甲综合医院的骨科主任。
王承德的思考
王承德坐在办公室里,感觉疲惫。上午刚刚开完院办的会,下个月医院准备扩张,再办一个分院,他这个骨科主任有望升迁做分院业务副院长,一大堆事要做。明天还要替院长去参加省医院管理学会组织的医疗改革研讨会。
这样的研讨会,他是懒得去的。这两年,类似大大小小的研讨会他参加了不下50场。
不过,今年的风向与往年不同,自年初提出来市场化不是医改的大方向之后,7月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专家又说中国20年的医改是失败的。而去年,还曾有一位知名的医改专家说:“早改早主动,晚改动也动不了。”
其实他一直是反对提医院市场化的。都说公立医院垄断,但在他眼中,那些民营医院天天打广告,号称包治不孕不育、乙肝、泌尿系统感染这些连大医院都难以治愈的病,医院管理人士也是个个来路不明,这对于患者来说,难道就是公平吗?
他感觉,今年的舆论比往年更负面。记者们都不分青红皂白地痛批医院和医生。为什么说医疗服务价格贵?医生辛苦一个晚上也就赚得15元。医生收入高吗?五年本科、三年研究生、两年博士生,十年才能培养出来一个高级人才,像他们这种三甲医院,除非有关系,没有博士文凭,是很难进得去的。基本工资拿多少?3000元。
医生是什么?他也时常想这样的问题,他的答案是高级知识分子,治病救人,大负荷、高压力的工作,人命就在手术刀下。
20年前就提出了医改,那个时候国家公职人员是公费医疗,农民是集体合作医疗,医院是财政全额拨款,虽整体水平不高,但不像现在矛盾这么突出。
现在国家财政投入只占8%,医院里也就相应地出现了二级考核机制,医院只给科室基本工资的考核盘子,奖金考核与科室效益挂钩。他不但得加强内部管理,在内部费用上能省就省,还得创收,开点大处方、收点回扣、多检查几次,他是默许的。
3000元是什么概念?20年以来,物价上涨,居民消费指数在上升,难道还要求医疗价格和医生收入保持20年前的水平吗?事实是,这个城市已经10年没有调整过医疗服务价格了。
上个月去参与医院MBA管理班的时候他跟一个大学的公共医疗教授聊,教授说他前一段做了一个调研,乡镇医院普遍亏损、难以维持,农民看不起病,财政投入本来就少,拨下去后不知挪用到什么地方去了。
“解决医院的发展问题就是解决医生的利益机制问题,道德沦丧者,交由法律处置,医院的发展考核交由医院管理公司,行政监督和处罚由卫生部门和医保机构来完成。”教授说。
说起医保,他们今年就跟医保中心吵了一架。全国有65.7%的人没有任何医疗保险,基金盘子就那么大,难道拿医院的收入去填补基金缺口?
祝身体健康
王虎的算盘打错了,父亲最终做的是髋关节置换手术,主治医生说不进行置换手术难以根治,手术费花掉了2.5万元,那些叫不上名字的药物费和材料费,就花了将近1万元,父亲还在住院,他得赶紧动员媳妇跟娘家人再借点。
同学发来短信对他说抱歉,没给他介绍对人。
王虎有久违的感动。他给每一位朋友都发了短信:“祝福你,身体健康,新年快乐。”(本报记者 邢少文 发自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