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获悉,一般在1月份的金融工作会议开完才确定的银行审计工作,现在已经列出了审计名单。国家审计署2006年将对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的部分分支机构进行审计。
审计署此前对银行的审计基本保持1年1家的频率,但明年猛增至3家,并且审计的
目标对准了已经在香港、内地上市的交行和招行以及正在筹划明年上市的中国银行。审计署的动作让人自然而然地与一段时间以来围绕“银行贱卖展开的争论联系起来。
“自家人”否认贱卖
实际上,自交行6月份上市以来,“贱卖的质疑就逐渐显现,而随着建行上市步伐的推进,“贱卖的争论更是愈演愈烈。一家媒体10月25日刊登了余云辉和骆德明的文章《谁将掌控中国的金融?》,此外有杂志也刊登了一篇题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金融版图告急》的报道。担任德邦证券有限公司总裁的余云辉认为,国内金融企业在“像甩卖温州鞋子一样竞相甩卖金融股权,“这将会带给中国金融业灾难性的后果。两篇文章认为,国有银行股权被贱卖了,银行业大规模引进外资将威胁到中国的金融安全。
针对银行“贱卖的说法,国有商业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的负责人纷纷在不同场合表态予以否认。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公开场合“忆苦思甜:2002年下半年的时候,国际上所有知名的报刊杂志认为中国的银行体系是“定时炸弹,在今后的几年中炸弹可能爆炸产生金融危机,严重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当时即便中国的大银行邀请外国投资者,估计也“没人敢来。因此,对于“贱卖论周小川侧面提醒:现在情况好转,也“不要太沾沾自喜。
建行董事长郭树清的回答比较直接,他表示: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中国现有的银行既不是金山也不是废墟。如果不真正从机制上脱胎换骨,那么国内许多银行所具有的价值不仅不能够为正值,反之可能为负值。
中行董事长肖钢相对温和,他说,半年前大家都担心国有商业银行找不到“好婆家、卖不出好价,可最近首家银行上市时香港公开认购超过40倍、国际机构超购9倍,而此前出售给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价格又明显低于公开发行价,由此一些人士反过来担心国有银行被“贱卖。肖钢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全面、客观认识国有商业银行的现状,事实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不同于银行从业者的含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在表达自己对“贱卖论的看法时颇为激烈———“我没有看出能说明贱卖的理由,“我们要看看,鼓噪国有银行贱卖的是些什么人?周小川在发表上面的讲话时也提到了“我注意到在最近这段时间里外国有些战略投资者、财务投资者对中国金融市场的一些看法和考虑。
这种把争论两派的身份拉出来质疑的做法同样也引起了相当的质疑。有评论认为,这种以毒攻毒的论调,似乎也不幸步了“情绪化的后尘,这些“自家人的回应,凭什么值得我们信赖乃至信仰呢?更有人提醒:当我们提着脑袋注资、赎买、大规模向外资出售股权的时候,能不能换回中国国有银行快步搭上市场化列车的“通行证呢?鼓噪“银行贱卖论者的忧心,真的就是百无聊赖、空穴来风?
“贱卖论”并非虚言
的确,针对“非贱卖的观点中“境外资本是为追求利润而来的,但同时也要承担风险的论调,就有经济学家提出不同看法:外资入股国有商业银行,实际上就是看好中国的经济、市场和投资环境,看好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潜力,国有商业银行说白了是以中国国家的信用作保障,所以风险之说很难令人信服。
另外,国有商业银行现在还必须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只向国外战略投资者开放?很明显,几大国有银行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时全部眼睛向外,说明引进者的理念趋同,即国外银行或者投资机构才能带给我国银行先进的理念与盈利模式。有评论认为,如果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的作用为经济逻辑和事实所证实,那么,给国有银行引进投资者预设门槛这一不公平就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反之,这一不公平就成为绝对的不公平,不仅使银行在国际市场竞价时处于不利地位,还剥夺了内资的金融市场参与权。
更有人拿出民生银行进行比较。民生银行当初预定在港上市时IPO价格在5.28-5.83港元的高位上,而作为国内银行海外上市第一股的交行其偏低的IPO定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生的定价。交行的IPO定价区间为1.95-2.55港元,如果以交行的定价标准来推算,民生IPO价格应在3.4元-4.2元之间。而这个价格让民生及其原有股东难以接受,民生的主要股东都是民营企业,这些股东们很看好民生的发展前景,并且每年都从民生拿到丰厚的红利股东代表在董事会的15个席位中占有7席。
博弈的结果最终让民生银行宁愿推迟赴港上市计划,也不愿意放弃自己坚守的定价。因此比较而言,有经济学家就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定价标准提出质疑,民营银行可以股东决定,国有商业银行的贵贱到底谁来判定?
审计署能给定论?
在这场辩论之中,有人指出,力推股改的当事者和身在国有银行之中的管理者的声音很响,而诸如国家审计署以及一些权威、中立的咨询评估机构,却很少轮到发言。
对此,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公开场合指出,金融领域案件多,涉案金额大,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内部风险控制不当,但还有相当部分则是由于内外勾结导致银行业的国有资产流失。针对目前引起广泛关注的“国有银行贱卖问题,审计署非常关注此事,但究竟是否贱卖,要通过下一步的审计才能得出结论,届时他会给大家一个答案。
但也有中国审计学会有关人士认为,目前金融监管框架是一行三会,而一行三会和他们监管的国有金融机构都列入了审计署的审计范围,但是一行三会本身和审计署就是平级单位,而且彼此还存在职责不清、监督重复等问题,国家审计署的金融审计将是知易行难。本报记者
傅春荣
责任编辑: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