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接到本国鞋业制造商协会关于中国产鞋类产品中含有有毒化学物质的指责,意大利方面日前宣布,从本月15日起对从中国进口的鞋类产品进行抽样检查。意卫生部长斯托拉切声称,该调查将持续6个月,每个月都会公布最新调查结果。同时,此类检测还将扩大到从中国进口的服
装、玩具等商品上。继纺织品
之后,中国鞋又一次被推上了贸易保护大潮的风口浪尖。
该事件对正处于欧盟反倾销调查漩涡中的中国国内上千家外销鞋企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短期看,意大利肯定会延缓中国鞋的入关速度,多项检测调查也将增加中国鞋的成本。长期看,由于意大利是中国鞋出口欧洲的中转站,若事态进一步扩大,将不可避免地对中国鞋在欧洲的形象造成损害,严重影响中国鞋企的利益。据权威人士介绍,目前我国对出口欧盟的鞋类产品主要检测外观品质,但欧盟有特别要求或者合同中有特别规定的,会按照规定进行检验。中国出口的鞋类产品一般都是严格按照进口商的合同要求进行生产,如果对方没有提出相关要求,出现问题责任应该自负。而且我国现行的相关行业标准与欧盟的标准并未完全接轨,偶有偏差亦属正常,如此大惊小怪令人费解。
有分析人士指出,意大利此次选在圣诞节前消费需求增加之际对我展开鞋类调查并非巧合,很可能有其更深层的动机。由于“有毒”指责是来自意大利鞋业制造商协会这样的行业利益团体而不是消费者组织,其客观性和可信度已大打折扣。而意大利政府却仍然如此认真对待,真正的原因恐怕还是为了设置“隐性”技术壁垒,阻碍中国鞋进入意大利市场,从而遏制中国鞋的竞争力,是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
意大利曾经拥有全球最大的制鞋产业,并在意大利外贸出口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由于意制鞋企业劳动成本偏高、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国际化程度不高等多方面原因,生产和经营状况持续不景气,在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的国际贸易中的竞争能力不断下滑。一向是意大利制造业骄傲的制鞋产业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过去两年里中国鞋凭借其价廉物美的形象,在意大利市场的占有率猛增700%。今年1月1日欧盟取消对中国鞋的进口配额后,1—10月我国出口意大利的鞋类产品已达9100万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当地制鞋商于是将自身不景气的主要原因归咎于中国鞋的冲击,并抱怨中国竞争对手存在不公平的竞争行为。这也导致了意大利鞋业联合会多次向欧盟提出各种限制中国鞋进口的理由。在这些理由中,最常用的就是中国鞋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和所含有的某些有毒化学原料。
从另一个角度看,虽然目前意方尚未出具中国鞋类产品有毒化学含量的具体检测报告,但此事也不排除我个别企业存在不规范行为的可能。近些年,随着国内生产商经营观念的转变,“中国制造”正逐渐改变价廉质次的形象,相当一部分中国产品的品质达到了国外市场的要求,并深受国外消费者的喜爱。但同时也不能否认,仍有个别目光短浅的经营者,为了尽快打入国际市场以获得短期利润,拼命压低生产成本,忽视产品质量,甚至不惜以次充好,损害了中国产品的声誉。质量就是生命,诚信才有出路,我们惟有加强规则意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积极树立自己的正面形象,才能避免授人以柄。从长远考虑,尽快塑造自主品牌,建立起自己的营销渠道,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才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生存之道。
本报记者 马赛
责任编辑:屠筱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