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比特昔日风光不 本报记者 王海欣摄
“迪比特手机在国内市场已开始全线收缩。”昨天,迪比特公司高级顾问杨兵虎向记者证实,该公司已转向外
销以及代工生产。这是继南方高科、科健、熊猫等倒闭后,又一家国内企业陷入危机。国产手机如多米诺骨牌接二连三倒下,迪比特能否逃此劫数?
危机:退出国内市场
“苏宁早就不销售迪比特手机了。”昨天,苏宁电器营销经理李军告诉记者。中复电讯总经理陈红宇也表示:“现在所售迪比特手机是在清理库存,销量很小。 ”
记者就迪比特手机是否退出国内市场,求证迪比特公司相关负责人。但记者致电迪比特公司的七八个员工时,对方均表示,已离开迪比特。
记者辗转找到迪比特公司高级顾问杨兵虎,他证实,迪比特内销市场的确已全线萎缩。目前,全国分公司已从27个减到15个,只设在省会城市,其中东北、西北、江浙一带更是萎缩严重,东三省分公司已整合为沈阳一家,江浙一带分公司也整合为一。此外,迪比特在全国的几百家办事处也收缩到几十家。
另据了解,迪比特曾想推出的双品牌战略也彻底失败。迪比特一离职员工告诉记者,迪比特在2003年鼎盛时期,曾计划推出分别针对大众市场和高端市场的双品牌“迪比特”、“迪比菲利”,其中单价最高的“战士手机”价格高达25万元,现在“迪比菲利”已停止销售。
据陈兵虎透露,目前,迪比特在职员工已从鼎盛时期的上万人缩减为不到2000人。鼎盛时期曾有的千余人研发队伍,现在已所剩无几。
迪比特正遭遇重重危机,其售后服务是否还有保证?陈兵虎对此含糊表示:“只要资金到位,人员到位,迪比特的售后服务还会加强。”
症结:重短利而轻研发
今年4月份,迪比特公司曾提出将增资8460万美金,并把公司“拆一为三”———3个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品牌、产品和销售子公司。后来由于多方原因,迪比特的增资没有到位。
资金到位就能让迪比特度过危机吗?易观国际电信分析师赵月旺却表示,国内企业没落时,寄希望于增资或分拆方式来“化腐朽为神奇”,很难。
据了解,上海迪比特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国台湾大霸集团的成员企业,其于2001年6月在国内市场推出自有品牌迪比特手机。当时,迪比特既是唯一在内地拿到手机牌照的台湾手机厂商,又借助与摩托罗拉的官司,以及先后请羽·泉和郑秀文代言而名声大噪。2003年迪比特手机销售量达500万台,迪比特当时宣称,到2004年5月,要做到国内企业第一。
随后的发展态势与迪比特的预估大相径庭。据迪比特母公司中国台湾大霸集团2004年公布的财报显示,迪比特去年在手机业务方面的亏损高达约2.3亿元。这是由于2004年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国际厂商在掌握国内厂商“渠道命门”后的大力反扑,国内手机普遇“寒冬”,迪比特未能幸免。杨兵虎也证实,公司在2004年5月出现第一次亏损,此后便开始慢慢萎缩。
“迪比特其实有其根深蒂固的原因。”迪比特一离职员工却表示,迪比特公司实际是一家扩大化的私营企业,莫皓然和他夫人共持有约90%的公司股份。因其最大的目标是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故未能把所得利润全部投到研发上。
据介绍,即使在迪比特的鼎盛时期,上千人的研发队伍多为应届毕业生,仅少数几名带头人带领研发,把从台湾引进的新机型进行简单改造,这导致顾客对迪比特手机的忠诚度很低———消费者二次购机时不会再选择迪比特。陈红宇也认可这一看法:“迪比特是代工起家的企业,它在研发上缺乏实力,只是利用大量外汇把手机价格做低。”
另据一位迪比特原营销总监透露,2004年前,迪比特是采用包销方式,后来转向“直供”方式。这种方式虽给予经销商较高的利润空间,但最终致使整个渠道失控。
未来:自救乏力前景渺茫
迪比特昔日辉煌已不在,成就迪比特的市场土壤也“变质”,迪比特在此境况下能否自救?
杨兵虎表示,除转为代工生产后,迪比特手机目前主要在海外市场销售,并投入巨额资金在3G研发上,期待能再拓展国内市场。
赵月旺对此表示,国内手机去年的出口总量约为600万部,预计今年能达到1000万部左右。在总量有限和波导、TCL等大型国内企业分羹的情况下,可以推测到“迪比特在海外的销售数量应十分有限”,故这不足以构成其主要利润来源。
“3G也决不是国内手机厂商的救命稻草。”赵月旺强调说,3G市场与2G市场不同点之一是“厂商必须和运营商保持紧密联系”,而迪比特在这方面则处于较大劣势。此外,3G的研发除包括软件研发外,还有接口、系统等方面的研发,这些都绝非短期投入能培养而成,更需要拥有一套熟悉标准的研发队伍的长期投入。
赵月旺表示,国内通讯企业的倒闭情况往往包括两种,一种是像南方高科这样快速倒闭的企业,另一种则是渠道、品牌、设计和生产等方面逐一消亡的企业。目前,国内倒闭的通讯企业更多是第二种情况。当面临这种危机时,TCL等企业能及时自救。
“但目前,看不到迪比特有任何可扭转颓势的有效举措。”赵月旺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