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12月26日,印度洋深处的一次强烈地震搅动了平静的海水,巨大的水墙毫无征兆地砸向印度洋沿岸的12个国家,至少23万没有准备的人在这场罕见的灾难中或丧失生命,或音信皆无。
悲剧发生一年后再看海啸,有欣慰,有隐忧。
就业
援助组织“牛津饥馑救济委员会”(港译
“乐施会”)12月20日发表一份报告,报告指出,因海啸而丢掉工作的人中至少已有一半重新找到工作,但要恢复灾难前的生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这份报告援引联合国劳工机构的统计,海啸在带走了23万条生命的同时,也卷走了100万份工作。不过,联合国劳工机构预测,到今年年底,约50%至60%的人能够找到工作,到2006年底,损失掉的100万份工作中的85%将得到恢复。
经济学家认为,因海啸致贫的人口中70%,即140万人,将于2007年摆脱贫困。
“土地上已经种上了庄稼,再过几个月就可以收割。仅在亚齐一地,约5000名农民开始重新开荒种地,”报告说。报告还说,生产要恢复到海啸前的水平还需二至五年。
还有一个好消息,那就是“牛津饥馑救济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发现,海啸难民已逐渐树立信心,特别是在斯里兰卡和印度。
海啸发生后,国际社会反应迅速,大批援助及时到位,避免了更多死亡。尽管如此,批评者认为,海啸灾区的总体复苏相当缓慢。
“牛津饥馑救济委员会”的报告称,遭海啸袭击最严重的印度尼西亚亚齐省,失业率从灾前的6.8%上升至目前的三分之一。在斯里兰卡,灾区失业率从9.2%窜升到20%。受影响最严重的是渔民家庭、小型农户、劳工、小商贩和旅游业从业人员。
许多海啸幸存者生活在贫困中,造成这一现象除了海啸的无情,还有一些地区原本就存在的深层原因。例如,在亚齐,近30年的分离主义运动限制了这里的发展;在斯里兰卡,在海啸发生前,每天2美元收入的贫困人口就已达总人口的45%。
因此,“牛津饥馑救济委员会”警告说,消除贫困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对劳动人口再培训,成立社区组织,提供生产设备,扩大进入市场的途径,制订更对路的政策等。
报告指出,仍有数以万计的难民居住在临时避难所,他们不清楚自己最终将被安置在何处,这也妨碍了他们尽早开始重新工作。
旅游
时至今日,仍有许多泰国人认为,700多冤魂不愿离开披披岛那景色宜人的海滩。一年前,他们在这里长眠。
泰国导游李·穆辛的同事和顾客一年前在这里丧生,第一次重返披披岛时,李确实犹豫了一下。
受海啸影响,泰国主要度假地普吉岛今年上半年接待的游客数量同比下降了一半多,类似情况同样发生在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尽管政府大力推动,但这些国家的旅游业依然笼罩在海啸留下的废墟阴影中。
当然,也有比泰国更幸运的国家。马来西亚受海啸冲击小,旅游业受到的影响到2005年上半年就已消失。现在,游客数量已然回升,人们对大海不再害怕。
印尼虽然是遭海啸袭击最严重的国家,死亡人数也最多,但受袭的亚齐省不是旅游热点,而游客最爱光顾的巴厘岛几乎没有受到海啸影响。对于印尼旅游业来说,海啸的影响力远逊于2002年巴厘岛爆炸、非典暴发和禽流感疫情。
在印尼,最需要援助的旅游点是冲浪胜地尼亚斯岛,但由于大部分海啸援助都流向亚齐,这里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在斯里兰卡,援助组织使用海啸劫后的悲惨图片募集捐助,但这样的形象却殃及当地旅游业。其实,斯里兰卡大部分海滩已清理干净,大部分受损酒店也都开放。
旅游业是印度洋明珠马尔代夫的支柱产业,但海啸让这里的旅游业倒退了8年。目前,马尔代夫87个度假村中还有15个没有开张,今年来这里旅游的游客数量将减少30%,这意味着政府收入至少减少4000万美元。
责任编辑 刘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