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飞
12月20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现在北京行人在街上,多是瞅准了车与路之间的缝隙就小跑着过马路,全然不把红绿灯当回事,更把交通法规踩在了脚下。报道列举几起行人无视交通规则和社会公德的事例,其中最让人不可思议的莫过于大学生之所为。北京科技大学管庄校区门口的红绿灯等于虚设,大学生们
过马路瞅都不瞅一眼。记者问一个大学生,乱穿马路是不是有失公德?回答竟是:“大家都乱穿马路,说不上不讲公德。”
正如报道所言,行人无视红绿灯并不是北京特有的风景,这是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都随处可见的镜头。大学生乱穿马路的散漫现象也非北京独有,各地亦然,譬如南京的情况就有过之而无不及。以南京某名牌大学为例,该大学的教学区与生活区两门相对,中间是车流、人流不息的大街,两个大门旁均竖着红绿灯,专门警示师生出入过往注意安全,遵守交通规则。笔者的寓所与该校毗邻,大学生的散漫情形天天必见:他们没有过马路瞧红绿灯的习惯,随心所欲想怎么走就怎么走,或男女勾肩搭臂,或三两交头接耳,或成群成团“泉涌”(开饭时间),更有甚者,自行车、电动车“出门――过街――进门”如入无人之境,屁股欠都不欠一下……我想,无论谁瞧见了这般情景都难免失望、悲哀――这就是我们的大学生?我们的大学生就是这种素质?!
也许有人会说,国民公德水平普遍不高,大学生散漫一些可以理解、原谅,无须苛求。此言差矣!要知道,大学生毕竟是“高知识群体”,“天之骄子”,时代进步的象征,民族振兴的希望。尽管而今大学生日渐增多,但人们对他们的期望之情依然如故。所以,北京那位大学生所言“大家都乱穿马路,说不上不讲公德”,让人特别惊诧和心痛。大学生们不应以国民公德水平普遍不高为由放纵自己,社会也不应以此为由对大学生懈怠要求。不然,那岂不要“一代不如一代”,而我们所期望的是“一代更比一代强”。
大学生群体散漫、公德滑坡谁之过?这固然有历史大背景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使我们国家为之蒙羞,但最该受到拷问的,应该是高校。人们会用最通俗最浅显的一句话反诘:“你们是怎么教的,怎么管的?”面对如此问话,我们的大学校长和大学教授们难道不面红心愧?到了必须深思反省的时候了。
高等院校是培养精英、人才的“圣地”,其目标是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传授其专业知识,更应教其如何“为人”“做人”。现在有些高校恰恰疏忽乃至缺失了这后一项,“教书不育人,授业不教德”,疏于管理,放任自流,以至有的大学校园丑陋怪恶现象丛生,打架斗殴、赌博吸毒、嫖娼卖淫、洗鸳鸯浴、争当“小蜜”、“二奶”……(这类案例媒体时有披露)。再以上述南京某名牌大学为例,学生群体散漫、无视交通规则的现象,一年年延,一届届传,陋习年代深久,难道该校的头头脑脑、导师、教授都没有看不见?不是没看见,而是熟视无睹,不当一回事。这种对学生、对社会极端不负责任的态度,应该受到良心的遣责(如果他们良心发现),更应该受到行政的追究和惩罚。
《中国青年报》的编后短评写道,“遵守交通规则真的那么难么?”“不过,这个世界并不缺乏有自制力的榜样,不管是在远方的欧美或者近处的日本,你都能看到另外一种‘马路风景’:规则为上。”我们一贯自称文明古国、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然而“自制力”和“公德性”却远不及欧美和日本,岂不汗颜?在共和国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段,文明循规曾经统统被贴上“封、资、修”标签、批倒批臭,应该说这是我们国民公德素质整体缺憾的根源之一,必须全面矫枉反正。公德缺憾如不尽快弥补,再“老牛破车”下去,恐怕经济也腾飞不到哪里去,即便起了“翅”,也难以持久,毕竟国民的道德水平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而要提升我们的国民道德水准,关键靠狠抓教育,大学教育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为让所有的高校都能切实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抓好德育,应将大学生的德育状况作为一项“刚性”指标列为高校考核的内容,“大学排名”也不能忽略这一项,有必要实行“一票否决”。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大学的“当家人”们念念不忘抓好德育,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有道德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