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在发展经济中布下一着“妙棋”,就是“送”企业。前些年,他们把青岛汽车制造厂送给了中国一汽,之后又把青岛石油化工厂送给了中国石化。今年,又一家国有企业在青岛国资委的帐面上消失了——青岛黄海橡胶集团公司,被整建制划给了中国化工集团公司。除了送走上述大企业外,青岛还送出一批中小企业。
青岛拱手送企业,是这些企业资不抵债吗?非也。这些企业不但资产优良,而且还赢利呢,有的年赢利几百万元,还有的年赢利几千万元。是这些企业拍卖不上好价钱吗?也不是。这些企业净资产少则近亿元,多则几亿元甚至过十亿元,在探讨这些企业去留过程中,有的接收方曾提出几套方案,其中包括出资收购,张口出价就上亿。但青岛,宁肯不要一分钱,甘愿把这些企业送出去。
青岛为什么拱手送企业?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把以下几个方面的背景搞清楚:
一是被送企业的经营状况。青岛汽车厂是一个老企业,由于品牌不响、技术落后等多方面的原因,年产销整车不过6000辆,产值四五亿元,眼看着一汽、上汽等一家家特大型汽车厂家咄咄逼人的迅猛发展,青汽,攥在自己手里还能升腾起来吗?
黄海橡胶集团曾是我国四大轮胎厂家之一,企业很有发展潜质,但一直在资金上捉襟见肘,仅凭自己的力量,要坐上中国轮胎行业的第一把交椅,是难以想象的,更甭说赶上国际大公司了。由此看来,为这些企业找一个有实力帮扶它们发展的“好婆家”,无疑是一个好选项。
二是收方情况。一看就清楚,青岛送出去的这些大企业,全都是国有企业,而收方也都是中央直属的国有大企业集团。“国有”送“国有”,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这在资产政策上好操作。更重要的是,送方需要的是背靠大树,借势发展,收方需要的是整合资源,完成市场布局,两者相得益彰,何乐而不为呢?
三是青岛的经济发展态势。山东省委副书记、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介绍说,目前,青岛正围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构筑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框架、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这“三件大事”,积极发展港口、海洋和旅游“三大特色经济”,努力建设以国家大企业为主体的电子家电、石油化工、汽车机车造船和新材料“四大产业基地”,培育家电、电子、石化、汽车、造船、港口“六大产业集群”。
“只要有利于产业集聚和企业升腾,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把优质企业送出去。”杜世成的话显示了远见和决心。分管工业的副市长吴经建介绍说,青岛送大企业,图的就是尽快把这些企业做大、做强。
送出去的效果如何?先看看青岛汽车厂。
与中国一汽集团“联姻”后,青岛汽车厂很快发展成为国内平头卡车品种最全、系列最宽的生产厂家。2004年,在原材料价格上涨、采购资源紧张、市场竞争激烈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青岛汽车厂仍实现工业总产值100多亿元。
青岛汽车厂的发展还拉动了配套企业的裂变发展,“联姻”前,为青岛汽车厂配套的企业不足10家,年配套产值的总额不到1000万元。目前,为青岛汽车厂配套的本地企业已达42家。2004年,全市企业为青岛汽车厂配套的总产值突破20亿元。
如果说送青汽形成一个大产业,那么,送青岛石油化工厂完全为了成就产业基地。青岛石油化工厂被整体划转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后,中石化青岛炼油化工公司相继成立,从此拉开了青岛大炼油项目建设的序幕。按照计划,大炼油项目的一期工程将于2006年底竣工,建成后可实现年加工进口原油1000万吨、生产成品油766万吨,实现年销售收入230多亿元。早在中石化“登陆”青岛前,处于上下游产业链上的国内外石化企业,“闻风而动”,准备从这一“富矿”中挖金掘银。有曾是山东省一次性投资规模最大的韩资企业青岛高合化纤有限公司,目前总投资已达2.2亿美元,年产聚酯切片14万吨、涤纶原丝5万吨;有青岛中泰集团与法国罗地亚集团投资4800万美元合资兴建的青岛中达化纤有限公司,目前年生产锦纶产品能力达1万吨,是全国最大的锦纶生产企业之一;有由大庆石油管理局和中国(香港)石油有限公司投资近3000万美元成立的庆昕塑料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还有全球芳烃生产最具竞争力的LG芳烃有限公司与青岛凯联集团携手,成立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投资芳烃工程项目。而今,一个从原油储运、聚酯切片、化纤、纺织、碳素复合材到包装、薄膜、农业支架等行业的相当完整的产业链条,已经在青岛西海岸形成。
再说青岛黄海橡胶集团,在送给中国化工集团之前,还是青岛大型骨干企业之一,年销售额达40多亿元,出口创汇5000多万美元,2003年在全球轮胎企业排行榜中排名第23位。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如果没有一个世界级企业的拉动,要形成一个较大的产业集群,几乎近似于空中楼阁。青岛要形成橡胶轮胎产业集群,必须打造一个世界级的龙头企业,黄海轮胎无疑具有这样的潜质。进入中国化工集团后,黄海轮胎便拥有了超强发展的巨大引擎。总资产500多亿元的中国化工集团资金实力雄厚,仅银行授信额度就达200多亿元。更重要的是,过去没有橡胶轮胎产业的中国化工集团,一直有把橡胶轮胎行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发展的夙愿,所以,当青岛黄海橡胶集团被送至旗下后,他们很快做出规划:把黄海轮胎建成中国最大的橡胶轮胎基地和平台。他们计划投资数十亿元,把黄海轮胎建成中国最大的子午胎基地,其中,全钢子午胎产能要达到1000万套,2—3年内,销售额达到100亿元。
以发展后的黄海轮胎为基地,中国化工集团将打造中国橡胶轮胎的最大产业平台。目前,已准备收购10多家轮胎企业。届时,中国橡胶轮胎行业可能将开始改变小、散、乱的局面,使优势资源向大企业集中,最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轮胎企业。如果真是按这样的轨迹发展,青岛黄海橡胶集团的这一“送”,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责任编辑 庞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