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东方周刊》记者 胡润峰 特约记者 陈言 报道
从产业分工角度看,中国对日本尚不存在威胁
今年上半年,中国的一些反 日游行者曾呼吁人们抵制日货,一度导致日本向中国出口下降,日企在华投资也受到影响,甚至一些已在中国开工的项目也放缓了建设进度
。
时过境迁。半年之后,日企开始了新一轮来华投资热潮。
棋至中盘
12月7日,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全球总裁兼CEO古森重隆从东京亲临苏州,参加苏州富士胶片映像机器有限公司10周年大庆,他同时宣布,苏州工厂即将成为富士数码相机的全球第一大生产基地,今后富士计划年产650万台数码相机中,将有2/3产自中国。
当天,古森重隆还与苏州市领导一起,为富士在苏州工业园区新投资4400万美元设立的富士胶片印版(苏州)有限公司奠基仪式揭幕。
今年66岁的古森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富士坚定看好中国市场,并已将在华事业的持续发展列为富士全球战略的重要支柱之一。”
2004年度富士在华企业的总销售额约14亿美元。古森说:“中国市场已经成为跨国公司新的第一重要市场,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在中国市场成功与否,决定了跨国公司在世界竞争中的胜负。”
在古森重隆来苏州之前,11月29日,另一家日本企业富士通将军株式会社的社长大石弘也来到无锡,与无锡小天鹅公司签订共同成立富士通将军中央空调(无锡)有限公司的合同。该项目一期总投资额20亿日元,富士通将军占有75%的股份。
12月8日,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正式开业。这是日本柯尼卡美能达公司在无锡新区投资总额达9000万美元的打印办公设备生产基地。
短短10天间,接连三家位居世界500强之列的日本企业在华推出大手笔投资项目,可以说掀起了一个小小的投资热潮。
与这一轮投资热潮相呼应的是,今年下半年以来,日系汽车巨头同样加大了在华投资力度。
丰田日前宣布,今年底将在长春生产PRIUS(普锐斯),并推出在中国首次登场的LEXUS(雷克萨斯)全新IS等多款车型。丰田还宣布即将在2006年下线的国产CAMRY将使用全新的中文名称“凯美瑞”,这是丰田畅销全球的主流车型。
而丰田在中国的另一个重要项目——广汽丰田发动机有限公司生产的丰田主力引擎AZ系列,已于2005年11月22日开始投产并将远销日本。
在丰田将之前仅限北美市场销售的LEXUS正式引入中国市场之后,本田也准备将其在北美市场销售的高档品牌Acura引进中国,其中文译名确定为讴歌。本田将于2006年春季正式向中国市场投放Acura品牌,首年度销售目标为3000辆。
日系汽车巨头主流车型与豪华品牌全面进军中国,标志着其在华布局已至中盘。
从数码产品、家用电器到汽车,日资企业纷纷加大对中国投资规模,预示着更加紧密的中日经济关系开始一步步建立起来。
期待双赢
日本企业此时在华发力,一方面表明今年上半年的反 日游行对日本在华投资的不利影响已逐渐消除,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日本经济形势的好转。
今年9月份以来,东京23个区的住宅地价开始上升,这预示着日本自1989年泡沫经济崩溃后一路狂跌的地价,终于停止下滑显示出上升趋势。此外,股票市场也开始一改颓势,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随着日本将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预测值从年初的2.2%调高到3.3%,日本及国际社会普遍看好日本经济。
日本的大银行亦有起死回生之势。2002财年,日本六大金融集团亏损4.6万亿日元,到2005上半财年(4月-9月),其经营利润已高达1.7293万亿日元。过去日本企业在华投资有时会被日本媒体要求“撤回国内”,现在这个压力大大减轻了。
对于日本经济的好转,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常务理事田中清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日中经济关系在这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对中国的出口,是拉动日本经济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他表示,日本经济界愿意建设一个良好的中日经济关系。
日本经济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关志雄曾对中日两国2002年出口到美国市场的10000种工业产品进行过细致比较,发现中日产品的“竞合度”(重复度)为20.5%,远低于中韩之间的41.1%,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的57.1%,中国内地和香港之间的64.4%。所以,从产业分工角度看,中国对日本尚不存在威胁。正是这种互补的经济关系,使中日的贸易额在33年中增加了90多倍。
中日经济关系的日益深入是否会打破政治上的僵局,带来中日政治经济的全面合作?日本使馆负责经济问题的公使西宫伸一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小泉首相多次强调过,中国的发展不是日本的威胁,而是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机会。一个在经济上复苏的日本,也一定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技术、资金及市场。”
转暖的日本经济与正在迅猛发展的中国经济,若能超越政治上的隔阂,不但彼此双赢,而且可成为拉动国际经济发展的强有力引擎。